新时期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3月   作者:单女英
[导读]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时期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要求,语文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以高中语文为分析对象,从角色、设计、评价三个维度探究新时期该学科创新教学的策略。

单女英    浙江省象山县第三中学
【摘要】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时期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要求,语文创新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以高中语文为分析对象,从角色、设计、评价三个维度探究新时期该学科创新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时期 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3-055-01

        一、引言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明确提出要“重视语文课程的隐形价值”,发挥其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综合”“实践”方面的积极作用。该“课程标准”“时代”一词出现27次,“创新”“创造”二词出现45次,反复强调语文要关注时代性,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个性化、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贯彻与落实变革呢?部编版新教材以18个任务群为架构,改革了教学内容,但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无视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素养要求,仍以“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理念教学,变革只会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高考语文150分的总分让各类习题手册“应运而生”,总有一本是配套练习。语文教学基本遵循着由新课、作业、小结、复习、检测几个环节构成的应试教学模板。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必然导致老师忽略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身兼编剧、导演、主演三职,直接决定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学生是傀儡式助演。课堂以知识为目的,教师的设问多与考点相关,“标准答案”的存在让学生无法发散思维,学生参与度低,成长止步于应试。
        当然,随着新课程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形式也为课堂改革与创新吹响了号角、带来了启示。但也不乏披着改革外衣的,教师是绝对权威的编剧与导演,学生升格为主演,戏份增多了,舞台热闹了,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能力培养的结果却没有显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意义不大。
        三、新时期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一)角色转变之“权威导演不宜当,‘多面 ’主持多尝试”
        导演需要理解角色、把控拍摄情境、抓住剧本冲突和高潮。但如果一堂课,教师是导演,那么就意味着预设与生成基本由教师把控,反而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笔者认为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师不妨多尝试参与型主持人的角色。


主持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需要身兼数职的“多面手”,集串场、助演、点评等角色于一身;教师犹如主持人,要把舞台和时间留给学生,放下控制心理,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及权力。
        以《大观园里的大世界和小世界——<红楼梦>研读》为例,教师作为总体课堂的主持人,在7课时的教学中,只是提供了统一版本的阅读书目,明确7课时的探究主题,适当点拨,做好总结;课堂的时间基本由学生掌控,班级有小主持人,有自组的探究小组和主讲人,课堂所需PPT、视频、探究性提问全由学生自行提供。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使他们畅所欲言,在语言和思维的碰撞中,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教师适当的点评、总结甚至助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思维得到肯定和激励,自主学习、思考交流的快乐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魅力,从而将这种学习兴趣和能力延伸到今后的人生中,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设计转变之“真实情境宜多设,典型任务来引导”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探索新时期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的转变,打破知识、技术至上的观念,反复强调“真实”,课堂要设计“真实”的“语言情境”“任务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践,提升综合性能力。
        设计“真实”情境指的是创设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相对“真实”的任务情境。例如整本书阅读时从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入手,任务的设置源于学生真实的心理感受。真实的情境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充分思索“为什么最喜欢”。于是,“情境”又会带出新的“任务”,比如人物之间的对比赏析、人物在真实生活中的映射等等。此时,情境与任务相互催化,课堂效益最大化。当然,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要有所选择,能导向典型任务,从而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评价转变之“实践活动重过程,素养发展有轨迹”
        课堂教学的创新,必然伴随评价方式的创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高考命题和阅卷原则“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其语文素养。高考命题是国家层面的教学评价,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其动态评价更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交流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批判创新的能力,并将过程记录成各自的成长档案,才是一种尊重独立个体、承认个体差异的有效评价。同时,因个体差异,教师在创新评价方式时应秉持多元化原则,文字形式的读书笔记、改编创作、调查报告、反思总结、知识测试,电子形式的PPT展示、视频制作,课堂直接的对话交流、演讲辩论、体验表演等等,都应纳入学习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其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从过程中看进步、从轨迹中看成长,才是与教学创新配套的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间,2018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丛书? 语文[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