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2月   作者:李晓峰
[导读]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与审题的正确与否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李晓峰     岑溪市大隆镇福隆小学
【摘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与审题的正确与否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读题  审题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2-201-01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题,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解答作准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坚持读题”引起学生对审题的关注。
        在每次学生做的书面作业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把题目要求再读一读,学生马上会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问学生原因,他们都认为是自己粗心,没看清题目。学生出错的原因难道全都是因为粗心吗?其实我们老师都意识到,学生做题出错并非都是粗心,而是没有掌握好审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在中低年级,出现一题中有两个问题的,学生就会出现只解答其中一个问题的现象;在已经知道一个数和谁比谁多多少或少多少,学生往往见到多就用加,见到少就用减,结果错了。如果让他再去重新认真读一读题目,往往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容老师指导便能正确解答出来,可见此种错误甚是可惜。审题不过关是制约很多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一个人缺乏责任心,做事就敷衍潦草,必然容易出错。如果教师、家长对这样不计后果的盲目行事不严格要求,只会助长他们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二、学会理解,反复推敲,诱发学生对题意的深思
        我们光把题目读完整,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对题目的意思,尤其是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要作进一步的理解,否则,就会妨碍下一步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我们光把题目读完整,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对题目的意思,尤其是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要作进一步的理解,否则,就会妨碍下一步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三、动手操作是有效审题的策略。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处理与再输出的过程,而数学语言的精炼、抽象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动手操作可以是画一画,做一做,甚至是模拟演示等等,比如:在理解行程问题中不同的行驶类型,我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让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演示“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行驶”等等情境;二是让学生画线段图,将这些情况通过示意图表示出来,直观形象,数量关系也是一目了然。既帮助了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也是对学生审题方法与策略的一种培养。



        四、对比训练,强化审题的方法。
        对比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对比,才能找到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出一些对比性的练习,比如同一类型的题目,但条件不同、或问题不同、或方法不同;有时不同类型的题目,但数字或符号相近,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受到题目的多变、方法的多样,从而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如,在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根据不同的规律,我安排了这样一道对比性题目:河岸边有一条大道,全长 120米。在大道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1)如果大道的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2)如果大道的一端不栽,另一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3)如果大道的两端都不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让学生在审题中突出“两端都要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要栽”这三种情况,从而理解并应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小学低段学生知识面有限,生活常识缺乏,这导致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困难。例如这样一道题:时钟7点敲7下,18秒敲完,敲10下需要几秒?现在学生对这种整点报时的钟很少见到,一些学生就很难理解敲钟时的间隔时间,认为敲的时候也要算时间,影响其对题意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增加课外阅读,扩充知识面。同时,要指导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北师大版教材在一年级时就已有认识钟表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而在日常生活中又使用广泛。因此,取得家长配合,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帮助、指导
        六、平时练习要多变换题型。
        为了应试,有教师让学生反复做大量的练习题,甚至认为,在小学阶段,试题变数不大,学生反复做题后,只要形成解题套路,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完全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题目稍微发生变化,学生将会不知所措。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变换题型,特别是要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对每一道题都认真分析,仔细思考。要把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救出来,教师就必须要多研究、多做题。
        七、展开想象,学生联系实际的习惯
        铺地板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不好掌握的,平时要求我们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就要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合理取舍。如要在一个房间长7米,宽4米的地上铺边长是4分米的地板砖,至少要买多少块这样的地板砖?审题时要抓住“至少”两个字,那就要从最少入手,房间的长70÷4=17.5块,因为地板砖能切,用半块还是可以的。如果学生将后面的半块入过来,那就没有符合题目最少的意思,如果舍掉了,大家都知道,那还必须去再买。又如把一块长6米、宽4米的正方形铁板剪成边长4分米的小正方形(不许有焊接),最多可以剪多少块?审题时,要抓住“最多”来分析,又不能有焊接,那多余的部分就必须舍弃。象上面两道题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如不联系实际恐怕就很难得出正确地结论。所以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就要鼓励学生,认真审题、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合理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的解决问题。
        习惯的养成是要经过长期的‘持续的行为过程而形成的。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引导与培养,并注意在练习中多增加一些对比题的训练,引起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守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小学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3、广西教研网
4、马蕊.《让德育之花绽开在小学数学之中》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