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指导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2月   作者:朱美仙
[导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通常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应用题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逻辑不成熟,在进行数学应用题计算的过程当中很容易遇到困难,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应用题的拓展和提升。

朱美仙     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苏区小学  445803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通常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应用题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逻辑不成熟,在进行数学应用题计算的过程当中很容易遇到困难,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应用题的拓展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手脑并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2-166-02

        应用题不管是在教学还是考试之中都占有极为关键的地位,且具有较高难度,尤其是学生刚刚从二年级进入三年级之后,在遇到应用题时经常会感觉非常困惑,不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题步骤也都极为烦琐,因而影响到了绝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对此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就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深入理解题目,掌握解题步骤
        应用题是小学三年级数学当中的重点题型,在数学考试当中都是作为最后的大题去进行考核,所以不但难度很大,题干也比较长,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而直接进行解答,常常会丢失分数,影响数学成绩。对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理解题目,明确具体的解题步骤。一般三年级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主要分为五步,即读题、说题、分析题、答题以及反思题,在这之中分析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1]。
        读题就是在拿到题目之后先不要急着作答,而是认真去阅读题目,明确题目之中所给出的各项解题要点及条件,同时对题目的具体意思进行思考。说题是分析题目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读完题目之后应该要将题目之中的关键词全部划出来,比如“少于”“多少倍”“平均每个”“一共”等等,同时还要注意题目之中所有单位是否统一。分析题就是对题目之中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经常会运用到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就是要求学生从已知条件入手渐渐分析问题;而综合法则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答题就是根据分析结果将计算公式列出来,并计算出最终的结果,在算式后面必须要将单位加上,并写出答数。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能力基本都比较弱,但是其应用题的形式却非常丰富,所涉及到解题方式也都不尽相同,因而解题方法通常都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尽量给学生展示出不同解题方式,积极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一个养鸡场之中,母鸡有50只,占到了总数的1/3,那么公鸡有多少只?”这一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会从母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直接列出来这样的等式“5O÷1/3—50=100(只)”,其实这一题目还有另外一种解题方式,即从公鸡的角度去考虑,因为母鸡占到了1/3,所以公鸡就占到了2/3,因此就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等式“50÷1/3×(1-1/3)=100(只)”。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解题方式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进一步提升解题能力。
        三、科学点拨,引发思考
        很多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难度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使用正确的解题策略,对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研究和归纳各类题目的解题方式,能够更好地点拨和引导学生。还有一些学生对应用题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思维定式,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要引导学生及时转换角度,将思路理清。


比如在“超市采购了200斤橘子,是猕猴桃的2倍且多50斤,那么超市采购了多少斤猕猴桃?”这一题目之中,很多学生因为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多就是“加”,殊不知这一题目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题目。因此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要及时引导,依照题目含义将等量关系写出来,即“200=2?猕猴桃+50”然后再重点思考具体的解答策略,将猕猴桃提出来,得到算式(200-50)÷2=75。由于一些题目非常复杂,倘若按照常规思路就无从下手,由此就会进入到死胡同之中。这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从全局出发,整体把握其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2]。比如“6个数的平均值是8,如果将其某个数改成15,那么6个数的平均值就变成了9。那么改动的数原先是多少?”在阅读完题目之后很多学生都会想找到那6个数是哪些,其实这根本不必要,这道题目只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即可,先将改动之后的6个数的总和计算出来,即6?9=54,而改动之前的总和则为6?8=48,这样改动之后就增加了54-48=6,那么这时候只要继续思考哪一个数增加6之后会变成15,即15-6=9,最后答案就是9,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四、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形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直观演示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启动思维的开端。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等往往是从具体事物或例子引入的,于是我出示准备题的课件演示。“张华和李诚家相距390米,有一天,张华打电话找李诚借书,他们相约着沿步行街前行……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应该怎样出发呢?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呢?结果会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然后再一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两个人走路可以怎样走,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找朋友来演示。学生太感兴趣了,能大胆地找朋友上台表演。有的表演面对面走的,有的表演向反方向走的。这时我又引导其余学生从他们走的时间、方向、结果上进行观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出相遇问题的特征。通过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表象,顺利理解题意,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同时,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导入,连贯自然,揭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尝试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尝试练习法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阶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要把握好“导”这一环节。根据准备题的特点,我首先给出有关条件:“智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5分钟在校门口相遇。”要求学生根据相遇应用题的特点编一道求路程的相遇应用题,让他们小组议一议、想一想,然后指名编题:智明和小龙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智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让他们通过读一读、找一找从中获取知识,掌握相遇应用题具备的特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先用动画课件演示,然后组织学生按题意“走一走”,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接着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数量关系进行尝试练习,并出示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先要算什么?再算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完成尝试练习后,让多名(学生说解题思路,口述解题方法,最后再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解答并归纳解题方法。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彻底弄懂“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这两道关系式,我又设计了课件验证这个环节。通过验证,加深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从而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尝试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经过主动探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目的。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题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在这之中必须要在明确基本实际教学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解题步骤,注重生活情境的体验以及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等等,最终全方位提升学生们的应用题解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丹,李艳玲.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的培养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46.
[2]赵静.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8):145-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