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融入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的支持性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2月   作者:陈梅蓉
[导读] 闽南童谣也叫歌诀。闽南童谣的素材多数从生活中来,取材生活情景,是闽南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劳动、节日习俗等生活中传唱的歌谣。闽南童谣朗朗上口、诙谐幽默,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闽南人民热爱生活的表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海外的游子,它更是一种乡音乡情。闽南童谣经过几代人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说明它根植于百姓生活,有顽强的生命力。闽南童谣本身的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吟诵的

陈梅蓉    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  362000
【摘要】闽南童谣也叫歌诀。闽南童谣的素材多数从生活中来,取材生活情景,是闽南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劳动、节日习俗等生活中传唱的歌谣。闽南童谣朗朗上口、诙谐幽默,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闽南人民热爱生活的表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海外的游子,它更是一种乡音乡情。闽南童谣经过几代人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说明它根植于百姓生活,有顽强的生命力。闽南童谣本身的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吟诵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快乐,从而喜欢和爱上它,由此也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家乡的种子,长大后不管身在何处,从小播下的乡音将伴随着其走遍天涯海角。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融入闽南童谣,本文将从选材改编、游戏学习和区域活动三个方面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策略。
【关键词】闽南童谣 音乐教育 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2-139-02

        一.选材贴近幼儿生活,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改编。
        1.合理选材,无缝衔接。
        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他们对小动物特别喜爱,所以有关动物题材的闽南童谣深受幼儿喜爱。如《羊仔囝》、《老鼠仔钻壁空》、《阿婆去买蚝》等,幼儿都很感兴趣。除此之外,大自然也是最好的课程,有关大自然的题材也是幼儿喜欢的。如:教师经常带幼儿到开心农场参与班级的种植活动,葱和蒜是他们接触较多的植物,是他们所熟悉的,因此教师适时选择了闽南童谣《月娘月光光》,这首童谣里讲的是阿公种葱的事,让幼儿感到亲切和熟悉,幼儿的种植经验为接下来的音乐教育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幼儿在“阿公浇菜”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童谣,兴致怏然,回家后还让妈妈把自己演唱的童谣歌曲录了下来,并发给老师让其他小朋友欣赏。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特别是有关动植物方面的童谣都是幼儿喜欢的,容易理解的,这类题材在幼儿刚接触闽南童谣是选择采用比较适宜的。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比较缺乏,那么,教材之间的衔接可以是建立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如:在闽南童谣《月娘月光光》中幼儿认识了葱和蒜,老师们在接下来的选材中就会考虑到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选了《阿婆去买蚝》这首童谣,这首童谣里有幼儿熟悉的葱和蒜,这样的无缝对接,不仅便于幼儿理解,也为新童谣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钻研教材,适当改编。
        小班幼儿爱模仿,教师本身投入到活动中,用自己对闽南童谣的热爱去感染和带动幼儿,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感受作品。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感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蕴含。把对闽南音乐文化的感受传递给幼儿,让他们也浸染其中,使他们对家乡的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如:《羊仔囝》这首童谣作品源自于农家乡土生活的日常情景,讲述的是一个小朋友听到小羊羔肚子饿得“咩咩叫”,于是牵着可爱的小羊羔去吃草,经过老叔公的大门口,遇到一只看门狗,这只狗恶狠狠地“汪汪汪”大声吠了起来,小羊羔吓得连忙跑开了,害得这个小朋友追着小羊追得摔了个大跟斗。在以往的闽南农家生活中,多以大家族群居的生活居住方式为主,因此左邻右舍也多为亲缘远近的各方亲戚,且家家户户都豢养有小羊、看门狗等各种家畜。在农家生活中,“放羊吃草”这项任务是家中小孩儿的日常家务劳动,所以小孩儿天天跟小羊羔在一起,跟自家小羊仔的关系甚为亲密,情感颇深。而在闽南地区生活中“老叔公”、“老伯公”是小孩儿对上了一定年纪的男性长辈的尊称,现多统称为“老爷爷”。闽南童谣有些词汇的表达幼儿不好理解,教师还要进行改编,既要考虑到童谣的押韵,还要便于幼儿理解。如:《羊仔囝》这首童谣作品从角色情节上、故事内容上、语言音韵上都体现着闲适、和谐的闽南地域农家生活和孩童趣味,以及世代相传的乡土生活的文化形态。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和歌唱,教师在作品的最后一句借鉴幼儿歌曲《蚂蚁搬豆》的旋律将童谣内容“害我缉甲抛辗斗”改编为“躲在大门口”,旋律上也根据小班幼儿的音域做了一定的修改,让作品情景更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进行俩俩互动游戏。有的童谣有传唱的旋律,大部分的闽南童谣是没有旋律,只能诵读,老师们会选择一些闽南歌曲的旋律来为童谣配上旋律。如《元宵圆》这首童谣本来是没有旋律的,我们为其配上台湾民歌《草蜢弄鸡公》的曲调,童谣配上曲调,形成新的闽南音乐作品。
        二.关注幼儿的学习,以乐施教。
        1.创设情景,感受理解。
        小班幼儿爱玩、好动,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老师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闽南童谣让幼儿感受,充分挖掘闽南童谣中的游戏成分,并设计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同时摒弃童谣中没有教育价值的因素,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月娘月光光》、《阿婆去买蠔》、《老鼠仔钻壁空》、《羊仔囝》等都是深受小班幼儿喜爱的闽南童谣,幼儿在一个个童谣游戏中渐渐地喜欢上闽南童谣。在童谣游戏的组织过程中,老师创设了与闽南童谣向吻合的情景,采用游戏的口吻来组织教学。如:在童谣《月娘月光光》活动中,教师根据童谣所表现的内容——种葱,用小椅子围成圈当成菜园子,一下子把幼儿拉进游戏的氛围中,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边唱着童谣边投入地与同伴一起松土、种葱和浇水,乐此不彼,幼儿不知不觉学会了童谣。再如:在童谣《蟳埔女》的教学中,教师在班级创设了蟳埔女生活的场景——大海、蚝壳厝、渔网等海边生活场景,让幼儿置身于蟳埔女的生活中,在体验蟳埔女的日常劳作游戏中感受并理解了童谣所表现的意境和内容。



        2 .快乐游戏,有效突破。
        闽南童谣特有的音韵节奏是幼儿学习的兴趣点,但对于小班幼儿,他们生活经验少,在感受理解童谣时有学习难点,教师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困难,并采用有效的策略进行突破。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它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征非常贴近,易于被幼儿接受并喜欢。为了能参与到游戏中,幼儿对闽南童谣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了。我根据闽南童谣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将它们设计成集体游戏或两两互动游戏。小班幼儿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物体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通过有趣的游戏来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鼠仔,钻壁空》这首闽南童谣生动有趣,深得幼儿喜爱,让幼儿扮演老鼠,边唱着童谣边和着歌曲的旋律、节奏,围成单圈做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用手指与同伴互动,幼儿用眼神与老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再如:小班幼儿刚进园两个多月,对同伴也逐渐熟悉,他们很喜欢与同伴抱抱亲亲,所以,我把闽南童谣《溜溜吃目啁》设计成两两互动的童谣游戏,旨在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再如:童谣《羊仔囝》,教师将童谣设计成躲藏游戏,幼儿不知道在童谣的哪一句跑去躲起来,老师们便借助形象的桌面教具展示让幼儿清楚羊仔跑的点在哪一句?明确了游戏的规则,为游戏的有序开展铺平道路。再如《行船人》体现的就是层层递进,在一个个体态律动游戏中,最后形成一个有趣的游戏,幼儿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了行船人的生活,在感受中学会了童谣。
        3.道具介入,把握时机。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适时的道具介入对教学起了重要的暗示作用,堪称点睛之笔。如:童谣《阿婆去买蚝》,教师将童谣设计成邀请舞,怎样引导幼儿主动去邀请同伴呢?教师在幼儿熟悉童谣后,启发幼儿思考:应在童谣的哪一句去邀请呢?幼儿都觉得在“寄人蚵“这一句来邀请,那要怎样去邀请呢?这时,老师拿出了一个篮子,让一个幼儿提着篮子去邀请,幼儿很自然地在童谣的“寄人蚵“这一句把篮子传递给下一个幼儿,游戏反复进行,篮子也传到了不同孩子的手里,待幼儿熟悉玩法后再撤掉篮子,幼儿会主动去拉同伴的手进行邀请。在这个活动中,道具起到了一个暗示、具有情境性地引导幼儿主动去与同伴互动的作用。
        三.音乐表演区融入闽南音乐文化
        1.声入人心——玩童谣,为幼儿创设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音乐表演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平台,如何让幼儿对闽南童谣的兴趣延续,老师们尝试着在音乐表演区提供了一些幼儿熟悉的童谣图片,这些图片既营造了幼儿表演的氛围,也对幼儿的自主表现起到暗示和提醒的作用。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童谣诵读表演,有的还会配上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他们的表演形式既有单人,也有双人或者多人一起表演,有时台上台下同时表演,或者是台上唱童谣,台下的观众用小乐器进行伴奏。
        2.趣之入手——玩乐器,闽南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
        在音乐表演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会发声的打击乐器是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在熟悉几种打击乐器(木鱼、碰铃、舞板)后,有目的地增设了闽南打击乐器(响盏,小叫),闽南打击乐器独特的音色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他们发现敲击的力度、位置、方法不同,所发出的音色也会随着变化,幼儿每天的区域活动都喜欢到音乐表演区去探索,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伴分享,有时会边演奏打击乐器边唱闽南童谣,有时会便用闽南打击乐器为同伴的表演进行伴奏。
        3.形象道具——玩表演,在闽南童谣和幼儿的表演中搭建桥梁。
        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借助形象的表演道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闽南童谣的理解,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如:幼儿感受了闽南童谣《阿婆去买蚝》后,教师便在音乐表演区投放了一盘盘的“蚝”当做表演道具,还有幼儿喜欢的“话筒”、“纱巾”、“手花”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道具进行妆扮和表演,这一件件的道具凝聚了老师们多少的心血,但它们却在闽南童谣和幼儿的创意表演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幼儿提供了表演的平台。
        综上所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闽南童谣融入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中,可以将闽南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扎下爱家乡的种子,是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和尝试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美]约翰.弗洛尔.《儿童音乐生活》[M].译杜悦艳 赵琇玮 杨梦萍 金鑫.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
[3]陈磊.《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作者简介
陈梅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泉州市学前教育名师。1986年毕业于泉州幼儿师范学校,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
在三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不断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勤勤恳恳,潜心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幼儿音乐教育和表演游戏的指导方面,摸索出一套较成功的教育方法,逐渐从实践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在福建省《审美与快乐》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中,担任学园音乐教研组长,能带领全组成员积极探索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有效策略,并取得显著成绩。本人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CN刊物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