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2月   作者:霍秋兰
[导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而我们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便摘选了《关雎》、《蒹葭》、《氓》、《采薇》这四篇经典篇目,足以看出《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对摘选篇目的分析思考来提出几点个人的教学建议,希望对《诗经》的教学开展有所帮助。

霍秋兰      岑溪市第二中学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而我们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便摘选了《关雎》、《蒹葭》、《氓》、《采薇》这四篇经典篇目,足以看出《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对摘选篇目的分析思考来提出几点个人的教学建议,希望对《诗经》的教学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经》、中学语文教学、地位重要、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2-121-01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涵盖的题材非常地广泛,共收集了311篇,题材涉及到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完全地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它为我们描绘出一部饱含欢笑与泪水的社会百态画卷。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吟唱,配以歌谣。而中学阶段语文课本摘选的《诗经》四个篇目:《关雎》、《蒹葭》、《氓》、《采薇》同样也是完全地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关于男女爱情、婚后生活和将士征役,经过学习,同样也能引起我们今人的共鸣。而在我们现实的《诗经》教学中,却是不易开展教学的,学生对它的把握也存在较大困难。鉴于此,经过认真思考,我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了解《诗经》的创作背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倡导“知人论世”,即学生要把握一部作品,首先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因为作品往往是个人生活经历的写照或反映,只有了解它,才能把握好作品。同样地,在《诗经》的学习中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诗经》属诗歌类,还是古代诗歌,由于古代诗歌距今甚远,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时代差距极大,我们对诗中描绘的很多物品、内容都很陌生模糊。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文献典籍,电脑资料去充分地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教程中,既要讲解关于《诗经》的各种知识,包括作品介绍和创作背景等,也要引导学生善于注意课本注释和善于使用辅助资料,敏锐地把作品创作背景等和作品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像课本中摘选的《关雎》、《蒹葭》、《氓》都收集在《风》里,《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即民歌,内容自然反映的是百姓普通生活。学习这三首诗歌,不难发现它们关乎的都是普通百姓的爱恨纠葛,正是反映百姓现实生活,符合民歌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联想
        《诗经》是诗歌,篇幅较短小,用字严谨,不似小说娓娓道来,故事脉络清晰,有时候通过短短的几十、一百来字确实较难把握诗歌内容。但诗歌正因为如此,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任在其中遨游,实现灵魂的交流。在《诗经》教学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系,但学生自身需要积极创造两个条件:储存与诗歌相关的表象、积极抓住诗中字眼。比如学到《关雎》时,学生首先要有对雎鸠这种鸟的了解,知道它是成双成对在河边嬉戏、相互鸣叫的有固定配偶的鸟,再通过个人丰富想象,联想出诗歌中的雎鸠鸟在水边相依相偎,出双入对,一呼一应,相互鸣叫的温馨美好画面,从而对应到诗中的主人公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纯真爱情,以及两人在一起后相互依偎、默契快乐的感情生活。再者,学生还要对琴瑟和钟鼓等古代乐器的表象有所了解,联想到“琴瑟和鸣”的成语内涵,体会到两人契合深厚的感情。其次,学生在学诗时还要有积极挖掘的心态,能抓住字眼,挖掘背后有待开发的想象力。在《关雎》中,“流”、“芼”仅两个动词,就描绘出一个姑娘在流动的河水中一把又一把地采捞荇菜的动人形象,写出了一个勤劳的女子。


而“求”“思”“辗转反侧”这几个字词则能通过想象描绘了一个因思慕心爱女子却求之不得,于是半夜睡不着觉,翻来覆去,辗转难眠的男子形象,短短几个字词也便把男子追求爱情的艰辛历程体现出来。通过想象,我们与诗歌的距离拉近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也变得自然简单多了。可以说,想象在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
        三、勤于背诵,辅以歌唱,方便记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加需要诵读。诗歌中的感情是能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揣摩去体会到的,诗中不同位置的停顿节奏都能产生不同的感情态度。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多诵读,勤背诵,在诵读中记住经典,传承经典,而《诗经》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在传承的过程中,诵读也不失为一个记住经典的好方法。但要提及的是,教师开展《诗经》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停顿,有节奏地朗读,例如《蒹葭》中,基本都是二、二分,只有少数二、三分。另外,古诗必歌,用歌唱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想表达出来,即为乐趣所在,也能更好地记住诗歌,享受韵味。像近几年央视开播的《经典咏流传》,便是给经典作品配上音乐,艺人咏唱,收视一向大火,备受观众喜爱,也使得这些经典作品在街头巷尾流传吟唱,妇孺皆知。同样地,《诗经》里的诗主要包括民间歌谣和宗室祭祀歌、宴饮歌等,周代设有专门的采诗之官,采集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最后演唱给周天子听,所以《诗经》本身就有乐谱,能够供人歌唱。基于此,学生在学习时除了可以通过诵读来记忆体会诗歌外,还可以通过歌唱诗歌的方式加强记忆,增加学习乐趣。
        四、挖掘意象,明确感情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诗歌创作时,意象常被诗人使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愉悦,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能创设无穷的意绪。在《诗经》中,意象同样被较多使用。如被称为经典弃妇诗的《氓》中就使用了“桑”的意象。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繁茂,嫩绿新鲜来比喻年轻女子美好的青春时光以及恋爱初期对方情感的炽热,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败落,衰残苍老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于是被丈夫抛弃的悲惨结局。被弃的原因皆是年华已逝,容貌衰老,女主人公使用“桑”这一意象,表现出即使抱怨又能接受自己的遭遇的心态。又如表征役之苦的《采薇》,诗中借用“薇菜”这一意象,描述了薇菜的生长过程,用薇菜象征征人的情感。薇菜刚发芽时征人思家情感开始,薇菜蓬勃生长时,征人思乡忧愁便如眼前的薇菜极其旺盛,不可遏制,“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到薇菜长成时,思家之情已把征人折磨得苦不堪言,极其深重。可以说,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挖掘,我们能够把表象和诗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由物到情,自然贯通,这在诗歌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能抓住意象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然就不难对诗歌做出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诗歌文学,更显珍贵。学习《诗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增加内涵,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应用,意义深远。但《诗经》既距今遥远,又是诗歌,复杂难懂,学生对高雅的《诗经》学习兴趣不够,理解有限,实际考试中得分较差。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上几点学习建议,希望能促进学生《诗经》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如何在诗歌欣赏中发挥想象》——彭鑫《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11年第01期
2.《让诗歌教学唤起学生想象力》——张瑜《甘肃教育》2011年第09期
3.《论<诗经>植物意象及其蕴意》——李芬《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