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网络信息与小学生纪律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2月   作者:周志
[导读] 论文从信息技术发展入手,分析了网络信息对中小学生思想纪律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亟待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网络、教育的管理策略,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周志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审章塘学校
【摘要】论文从信息技术发展入手,分析了网络信息对中小学生思想纪律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亟待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网络、教育的管理策略,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网络信息     小学生   纪律教育    影响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2-11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参透到人们生活中。信息技术,对人类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纪律教育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生纪律教育的积极影响。
        1、网络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网络信息是个没有围墙的大课堂,网上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和超越时空的网上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都趋于多样化。特别是疫情的影响,网上课堂直接影响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停课不停学”,所以的学生都要进行网上学习。
        2、信息技术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愉悦其身心,提高其审美意识,陶冶其道德情感。优秀的游戏软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及道德信念的确立,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互联网,学生可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增强对时代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3、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发扬其人道主义精神。如疫情以来,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学科知识、心理教育、疫情防控教育。网络形成的全球性的“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等“网络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强化其开放.兼容的价值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二、正视信息技术对小学生纪律教育的负面影响。
        1.电脑、手机使学生迷失价值观,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容易导致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及人格的孤僻和怪异。在信息海洋中,人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内心充满无助与无奈,由此产生焦虑的自卑等心理问题;沉迷于网络电脑游戏中,导致与现实社会的脱离。信息异化使学生形成心理障碍,导致人格发展的畸变。
        2、网络中的性和暴力的内容极易诱发低龄犯罪和反社会行为。据调查,网络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平均每天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网络传媒难逃其责。
        3、迷恋手机、上网,荒废学业。许多学生被网络游戏、聊天迷住,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的学生手机上网通宵达旦。近日报道,某大学有120名大学生因迷恋手机,日夜游戏而荒废学业而被退学。
        4、网络的某些内容对感官刺激性和表面通俗性的过分追求,容易造成学生智力的萎缩.审美情趣的庸俗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收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


常在网上“遨游”的学生,知识面可能宽了,但其面对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和复杂的现实世界,道德判断能力却可能减弱了。调查显示,常在网上“行”者其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析欣赏的能力,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得多。
        三 、亟待探究小学生网络信息与纪律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德育观念,开足开齐课程内容。学校德育应立足于社会现实,立足于学生自身实际,多渠道、多方面地对学生开展思想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学校除开设基础文化课程外,还应广泛开设文学、艺术、社会学、伦理学、心理教育、媒介等课程,做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重。开设“社会大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做出正确判断,并能以 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使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运用信息技术为学校德育教育服务。第一,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制作各种课件,甚至网页,为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生动活泼起来打下基础。第二,探索运用网络开展纪律教育。如利用校园网,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网上组织班会,制作优秀的德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个人网页,提供不道德行为情境或道德两难冲突材料,让学生发表评论等多种网上教育形式。
        (三)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家长、社会的外部教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机制起作用。面对媒介泛滥,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通过完善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网络、黄、毒、媒体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防御机制。
        (四)正源清流,净化网络大环境。
        1、公安机关务必保证信息内容的正确导向。《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规定:向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的,从重处罚。
        2、设置过滤装置及用户反馈站。在信息传播途中建立信息过滤器、网络锁,进一步控制从信息网络站中散布的负面信息,控制信息源,特别是对于国内不易控制的信息,进行传播途中控制更为有效。
        3、制定和完善网络、手机使用法规。中学生属于道德意志薄弱的群体,面对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不良信息的诱惑,他们往往难以抗拒。美国规定,违法者将被处以5万元的罚款和半年监禁。我国出台相关法规,规定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中、小学生严禁携带手机进入校园等等。我们相信,立法与执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将能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为学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道德内化与个性成熟有效力,毋庸置疑;但网络中的非现实,非理性和非道德现象如不加以调控也会毒害学生。面对计算机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既不能像悲观主义者那样因噎废食谴责并主张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发展了科学技术就能自动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以,要想使高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更新德育观念,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手机网络纪律教育,净化网络大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为德育教育服务,加强对人的道德、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