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语文教学——人格塑造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2月   作者:封烨
[导读]

封烨    容县容州镇都峤中学  广西  玉林  5375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2-037-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科包容性非常大的学科。它既有知识的教育,也有道德情操的培养,更有能力的训练,当然,还有很多看得见的,或者看不见的一些东西,不如,一些榜样的作用,情感的渲染,情理的潜移默化等等。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觉得,一定要寓人格培养的熏陶,放到我们的课堂中。
        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教学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弘扬语文中思想教育功能特别浓的文章,激发学生完善自我的健康人格。
        现在谁都在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好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天天都要用的语言,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在写作时候要运用到的文学,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口头上经常讲的思想道德文化。
        用时下更流行一点的说法,那就是我们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甚至学生的社会意思形态的形成,都跟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别看学生们背很多政治,也看很多例子,但相比于语文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政治在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方面的感染力,说真的,远远比不上语文。
        作为老师的都知道,没有几个人在看到政治书上的例子,会激动或者难过得热泪盈眶的。但学生们在学到语文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与妻书》《百合花》这些课文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眼含泪水,感受着那份特别的情感。
        这些课文,爱国的,敬业的……就好像一个警钟,在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洋溢出一份浓浓的爱国爱家主义情感。
        所以,在我看来,文学应该应当也是一种人学。我们老师在教授的时候,不能只从文学方面的意义去讲解课文,应该从这些文本入手,从学生的们的感情入手,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通过的文字的熟读,体会里面的意思,更可以通过对文章中情感的理解,体会到作者作文的高超。
        在课文中,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把效仿这些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当做自己的楷模,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这就是达到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审美的教育功能,在美的欣赏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语文《大纲》里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我们的所有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故乡》……等等等等,这些文章,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这些作品,除了在语言上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之外,还有这些人物的形象,感情,都和人物的社会角色息息相关。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提高学生的鉴别和欣赏能力,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画一画,看一看,这审美的能力提升,我相信,比任何一次的讲解都要更有效。
        不过,要发挥这样的功能和作用,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指导学生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还应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方面入手,更要通过老师的一些肢体语言去解读,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这种不一样的美丑,善恶,是非。
        比如一些带着表情和各种不同语气的范读,还有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指导朗读,生动的描述,无论是语言的描述,还是图画的描述,更或者,是老师或者和同学之间的一些互动,课本剧和多媒体教学,等等等等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些富有艺术般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潜藏的情感,让他们引起心灵的共鸣,使他们从美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达到无声胜有声的人格塑造的目的。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学生从文中感受情,正越来越多的被我们当老师的所认同和接受,并不断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记得我上《与妻书》的时候,我让大家多读一读林觉民写的回忆中和妻子一起的美好画面,再读一读他想象的死去之后的各种可能,大家通过对比,感受到了两种不同的氛围,林觉民那种大义凛然只想着国家的人物形象,就更加丰满的呈现在我们大家的跟前了。读到后面,好多个同学的眼眶都红红的,以至于哽咽得无法出声。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哦,应该说,这就是语文所特有的塑造人们心灵的作用。大家读到这些文章,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是非,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什么是舍小家爱大家,全都一目了然。
        无声胜有声的给同学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
        谁都知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美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们寻求生活中真正的人性美。很多文章,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正面的美育教材。比如《包拯》中的包公,铁面无私,机智聪明;《背影》中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审美方面的陶冶。净化人民的心灵,汲取塑造学生人格健康的有益养料。
        除此之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对美进行重新的加工和创造,对学生塑造更为健康的人格,也是非常有用的。
        在这再加工和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的感性认识融为一体,当然,也一样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特别是在教授散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陶醉在祖国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中,再让学生感受周遭的美景,我相信,同学们对审美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刻。
        还有,走出课堂,在生活的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塑造属于学生自己的健康人格。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行合一,或许就是这样的境界吧?让学生在读了众多的诗歌美文之后,再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什么叫做“杨柳依依”,什么叫做“天涯若比邻”,什么叫做“大漠孤烟直”,什么叫做“飞流直下三千尺”……新《大纲》也明确的将开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作为我们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其实,这也和我们平时所经常提到的三个维度是一样的。对一节课的评价,用三个维度去衡量,我觉得,对于学生,也同样可以用三个维度去衡量。我们要充分的给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的机会。利用课余和假期的时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善良美,力量美,助人美……
        我们农村的孩子,没有机会去见识外面更为精彩的世界,但我们也有非常让人骄傲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接近生活。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句诗歌中的意境美,就可以让学生在稻花开放的晚上,走到田边,闭上眼睛感受还没有真正出现的丰收之美。这难道不是让学生更为深刻的塑造对这句话美的理解吗?
        就是对课文中的一些什么“萧鼓追随春社近”这样的习俗,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下本地的风土人情,看看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着差不多的生活。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这些实践中,感受生活中的美,就能够培养出更为求实,勤奋,严谨的学生。也更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追求美,爱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