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欣赏!

发表时间:2020/5/12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1期   作者:殷瑜
[导读] 班级管理中,给学生、家长“正向反馈”与“积极期待”,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道德发展,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家校班级建设。其中“表扬”这一理念要随着学生的年龄阶段、道德发展水平来改变方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殷瑜   邮编100102

摘要:班级管理中,给学生、家长“正向反馈”与“积极期待”,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道德发展,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家校班级建设。其中“表扬”这一理念要随着学生的年龄阶段、道德发展水平来改变方式。在高中阶段,参照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给学生提供互相“欣赏”美德的机会。更能让美德深入其心,增强同伴间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红名单  表扬   赞扬 道德发展水平
        从2012年接班主任工作开始,我就建立了“班级红名单”。 这项“红名单”工作,从2014年开始又进行了升级,不止贴在班级,还发送给家长。它是每月一次的学生美德表扬,旨在通过学生一点一滴的举动,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学习,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它是帮助科任老师全面认识学生、给家长带来“正能量”的一个途径。
        一、我的“累赘”妙招
        班主任工作的第七年,我积累了一堆开始做着效果好,最后却成为“累赘”的班主任“妙招”。例如,做了七年的“红名单”。
        说起“红名单”,它可是我“认真规划、努力创新”的学生、家长”正能量”培养策略。
        红名单的理念:
        (1)班主任多方面评价学生;
        (2)科任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3)学生自信除了成绩还有其他优点可言;
        (4)给家长点儿正能量。
        红名单的内容:
        (1) “捡垃圾、开关灯、浇花花草草”这些小事常上榜;
        (2)每月学生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活动情况、活动结果进行总结;
        (3)班委“赞赏”同学系列;
        (4)不同学习阶段,提出学习建议、提供学习方法。
        (5)针对班级事件、学生阶段心理,提出建议。
        红名单的原则:
        (1)每个学生都尽量表扬到,这次没有,下次也要有。
        (2)表扬的内容不是假的,是真的。
        (3)“公示”作用强——班级张贴、公邮上传、飞信“推送”,布置考场时只是让它们面冲墙,让监考老师有机会看到,扩大对学生优点的宣传力度。
        红名单的风格:
        幽默、真诚、多角度、多形式
        几年来,我已经积累了近60份红名单,每份字数大约在800-1000字左右。按字数来说,这个看似微小的工作已经积累了五万多字了。这份红名单,需要每天的观察与记录,我每个月都有一个记录的表格,记着学生的优点、问题、心理状态、家校联系内容等。我和家长因为这份红名单,增加了互动、加深了理解。科任老师通过红名单,对学生有较为立体的了解。因为有的红名单幽默有趣,也有多位老师表示喜欢读我们班的红名单。
        二.迷茫挣扎与恍然大悟
        事情看上去“一帆风顺”,但在带三届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红名单”在高一建班初期,作用挺好。学生们通过红名单的内容,知道了班级的导向,越发能展现好的品行。不过到了高二下学期,学生们似乎对它已经失去了兴趣。以前一贴“红名单”他们都去看,还跟着我一起在上面又画花又画星星的,表达对同学们美德的赞扬。现在一贴,过了好久也看不到翻过的痕迹。红名单成了“固执”班主任每月要完成的一份“作业”。红名单对学生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唯一能产生“影响”的,可能是这个“老古董”班主任 “坚忍不拔”的精神了吧。
因为我不想以这种形式体现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于是我想了很多招:

        实在没招儿了。与红名单处境相同的还有:“家长赞赏孩子做家务”、 “谈谈家风”、“我的成长故事”等系列。为什么表扬不好用了呢?
        不止于此,我们老师在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被当众表扬”。学生们有时把这种表扬戏称为“遭到表扬”。
        为什么呢?我们的表扬都是有依据且诚恳的,不是泛泛的表扬呀?
        后来专家的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她说:“把夸夸群变成欣赏群”。啊,真得豁然开朗.为什么我忘了高中三年,学生的认道德发展水平与认知、情感一样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我要采取三年不变的“道德培养”方法?我用外部的“表扬”方式对待高二、高三的他们,降低了他们已经形成和逐渐加强的“道德自律”。而且现在回看当时的表扬内容,常常止于事实展示,例如:我们表扬刘子晔、徐越、何思璇、刘嘉昱等同学,随便那么一看,就能看到他们在帮忙发《目标》、搬桌椅、帮着布置考场、帮助新同学、捡到饭卡找失主、带着同学缴饭费……
         那么,看到我展示的内容,同学们会怎么看呢?对于已经认可这些道德行为、并为之自然而然行动的同学,需要这种三年重复不变表扬吗?我们看科尔伯格大师的“道德发展阶段”简易金字塔,它证实我的错误:我硬生生把学生从阶段4、5上拉回到2、3阶段,将他们道德发展水平拉低,进行了《三体》所谓的精准“降维打击”。


        同学们之间又会怎么看呢?对于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一种美德、还没有认同这种行为是一种美德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当然,行年到此,大部分孩子会认同这种行为)那么我的教育意义何在呢?我想如果我将这种事实展示改一改,添点儿“论证过程”行不行?“还有好多我们没有看到的、忘记写到红名单上的。我想大家在这方面也许不在乎表扬,但大家互相帮助的身影,给了我们很多正能量,周围的人也会传递正能量~”
        好像这样做的力度还不够,除了“道德水平进阶”之外,我还得加强赞赏中“逻辑性强、充分说理”力度,使学生能感觉到我对这种发自内心道德行为的赞赏与认可,这时我们作为个体的“人”是平等的,我们在进行道德层面的共鸣。
不止于此,我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提供互相“欣赏”美德的机会。从同伴嘴里说出来的赞赏,更能让美德深入其心,增强同伴间的价值认同。我想作为年轻人的他们,一定观察到的比我多且表达形式活泼。
        结语:
        有了这个领悟,我的一堆“累赘妙招”又翻身一变,变成“妙招”。经历这件事,我唯一的感叹是:为什么我不能学以致用?对于帮助我的专家老师,我最想表达的是: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啊!
从“表扬”到“欣赏”,这是怎样的思想升华啊。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3.《积极心理学》 阳志平  彭华军等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