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关丰
[导读] 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如何有效实现衔接教学,培育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一老师应研究的课题。

广西梧州高级中学  关丰

摘要: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如何有效实现衔接教学,培育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一老师应研究的课题。尝试着将地方史融入高中课程教学,既有助于完成初高中教学衔接,也有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衔接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地方史
        近年来,高中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越来越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上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在基础教育中,高中历史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然而将初高中作为中学的不同阶段进行人为地分割,却使中学历史教学出现断层现象。” [1]
在对新一届高一学生调查中发现,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其中主要有四个不适应,即知识基础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思维方式不适应,学习习惯不适应。再加上近几年我市初中毕业考试历史学科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很多学生只为应付中考,一些历史常识性知识都不胜了解,初中毕业生普遍历史知识极其缺乏,学习历史能力又极其低下。而现实是,现行高中课本在编排上更突出专题性,重视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及专题分析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就要具备较好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历史常识。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本人尝试着将地方史课程开发结合高中教材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梧州市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古城,地方史资源相对较丰富,近现代人才辈出。教师可以以开发地方史课程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对于家乡的感情及对家乡历史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融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将地方史教学和中国史教学想融合,不仅培养学生微观和宏观的历史时空观念认知,也让学生学会以一种温暖的情愫对待身边历史,起到良好的“家国情怀”情感教育,让学生很好地完成初高中学习的衔接过渡。[2]
        一、以小见大,融合时空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这一任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既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初高中学习的转型期,对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还不了解,尚未形成知识理论体系,对历史时空观念更知之甚少,认识还十分片段。


因此,有必要在高一阶段加强时空观念培养,通过地方史教学,将地方史的小时空观逐渐融入中国史、世界史的大时空观,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时空框架。
        高一必修一的教学中, 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知识框架和教学模式不自觉地用到高一阶段, 是不合时宜的, 也必然是失败的。本人尝试从两个方面将地方史引入教学。一是把教材与学生初中已学知识中寻找切入点。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两个事件的时间、经过等基础,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中背得较熟悉,但两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学生仍停留在背记文字记忆的层面,未能深究。以初中所学为基础,结合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位梧州籍太平天国将领的生平历程开展教学,学生较快能抓住陈、李两人所处的历史坐标点,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机融合。二是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契合点。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 而实际上“以史为鉴”的功能使得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深入挖掘其中的联系, 往往会让课堂活起来。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中,梧州市中山纪念堂是市民熟悉的景点,将中山纪念堂的历史沿革以及孙中山指导梧州民主革命历史引入教学,使学生充分认知梧州近代革命历程与近代中国革命历程紧密融合,起到拉近学生体验与教材授课的距离。
        二、国即是家,培育家国情怀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施,地方史教学秉承公民教育的大方向,引入史学思想方法知真求通,从而丰富、完善学习方式,凸显历史思维能力及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公民人格、社会责任等的形成,升华人文情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实效性。
        基于家国情怀这一素养的思考,本人在高一新生教学中,从地方史教学切入爱国爱家情怀,深挖教材中人文素养内容,由对家乡感情逐步提升到国家民族情感,不仅降低高一历史教学的初高中衔接难度,更能实现较好的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效果。如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教学中,学生都熟知中国近代第一条自建铁路是京张铁路,主持建设者是詹天佑,但很多学生不清楚中国近代第一任铁路大臣是梧州人关冕钧的历史,就是在他的力主之下实现铁路梦想。教学就从这一兴趣点切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关冕钧生平为人物主线,把关的一生经历与近代中国发展变迁历程相结合,历史人物的命运变迁映射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族危亡而又孕育希望与变革的社会现实。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家乡的认知,增进对家乡的情感,也把课本看似久远的历史知识拉近,家乡的点点滴滴影响左右着中国大时空观的事件,这样的情感教育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是震撼的,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更高更大的视野去观察世界和中国,重新认知初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既达到了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目的,也实现了初高中衔接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凯璇.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1.
[2]凤光宇.上海乡土历史德育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