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教育中几个值得商榷的教育理念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期   作者:吴竹青
[导读] 面对少子化,当有过多的资源流向教育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便与现实发生冲突。

湖南省长沙市实验中学   吴竹青   邮编410001

摘要: 面对少子化,当有过多的资源流向教育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便与现实发生冲突。.但无论哪种教育理念,都必须符合人性。
关键词:  优生  劳其筋骨  起跑线  孩子的天性  自然的教育
        1971年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到1982年把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神州大地遍地是“晚婚 晚育 少生  优生 ”的标语,该国策的一个初衷之一是“优生”,这很好理解,生的少,就有更多的时间与资源来教育孩子,于是就能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于是,神州大地诞生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独生子女”的这一群体。 
        但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如何进行教育,我们的祖先不曾留下任何经验教训。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比如“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类谮言简直是老黄历。这些“命根子”太娇贵了,于是西方媒体戏称他们为“小皇帝”。既然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了市场,于是很多的新教育理念便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兹例举如下:
        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句流传很广很久的标语本意是要求大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国一个优良的传统教育理念是:先苦后甜,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孩子苦一点,难道有什么不好吗?非要让孩子在甜水中泡大吗?小时候没吃过苦,长大后能吃苦吗?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其办学理念是:精神上富养,物质上却是尽可能苦。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为人的本性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小时候吃过的苦,都会异化为坚韧刚强的品质;而甜水中浸泡则使其骨骼脆弱易碎。
中国近百多年来,人们一直生活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整个民族养成了坚韧拼搏、吃苦耐劳、自愤图强的精神品质。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各种社会制度的理顺,整个民族的创造力便迸发出可怕的力量。这才有今天举世俱惊的“40年经济奇迹”。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种奇迹还能延续吗?
        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有很大的误导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孩子身体发育着想,当然没必要“饿其体肤”,但至少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条诱人的、也是让年轻父母摩拳擦掌的口号。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兴趣班都有这一条煽动性的宣传标语。想想也对,起跑越快,越容易达到成功的顶点。于是,神州大地冒出数不胜数的培训机构、兴趣班、学前班,中国的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与日俱增,中国的教育一片空前繁荣景象。但结果呢?负面影响很严重: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来越厚,厌学越来越严重,体质越来越差。以至于国家要出台文件-----《减负》,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当年我们口口声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最终还是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好比一场马拉松赛跑。马拉松比赛时。运动员不是同时越过起跑线的。最先越过起跑线的人不见得能跑完全程,相反,最后越过起跑线人的有可能夺冠。因为马拉松比的是耐力与毅力。同样,一个人能否成才,取决于他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而这些优秀品质可不是靠什么培训班、兴趣班能换来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从小培养,一种优秀品质的形成,需要父母用心引导,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培养,而且越早越好。


你绝不要指望一个优柔寡断的小孩长大后变得果断而坚决。因此,这里的“起跑线”其实不是指什么琴棋书画等技能,而是指父母的眼界与格局。知道培养孩子哪些优秀的品质以及如何培养是衡量父母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是一句典型甩锅的话。
        首先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家庭乃个性教育之因,学校是共识教育之地。我们不排除某个特殊的学生可能因某个特殊的老师用特殊的方法教好了,或者改变了他某个缺点,但不要指望每个差生经过学校教育就能变得优秀。比如老师经过苦口婆心花了很长时间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但孩子一回到家,看到父母过着奢侈霏糜的生活,那么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丰碑”便会轰然倒下。其实,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要么是本身有“问题”的父母,要么是教育方法有问题的父母。把所有的责任推向老师,既是甩锅,又拖延了问题的解决。只有当父母正视问题,找到“问题”孩子的问题所在,与学校沟通配合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四.释放孩子的天性
        这是一句很有市场的流行语,尤其在那些贪玩、责任心不强、脾气暴躁而没有耐心的年轻父母中。
        在2020年那场新冠肺炎引起的超长假期中,很多父母面对家中的“神兽”,闹出了许多令人碲笑皆非的闹剧,比如面对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睡懒觉,他们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放之任之。
        何为孩子的天性?其实最早是由法国的思想家卢梭提出,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的早熟,所以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注意,卢梭强调反对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
        什么是“自然的教育”呢?小孩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比如。小孩在幼儿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讲规矩、爱学习等品质,而不是输灌一些高深知识。比如在这个阶段提前教小学的数学,则是违反“自然的教育”。
        那么哪些是顺应人的天性呢?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一个人是否爱读书、是否有冒险精神、胆子是否大等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儿童时期。这就要求父母及时采用相应的办法进行培养,错过了这段时期,则事倍功半。比如在5岁之内,父母经常带他去图书馆,或有意识的去接触各种书籍,那么就相当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读书的种子,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书香门第”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顺应人的天性。  相反孩子贪玩、好动、不讲规矩就是所有动物的本性,必须加以约束,决不能因为那是“人的天性”从而加以释放,严格说起来那不叫释放,而是放纵。在放纵中长大的孩子,都是满满的负能量。
        诸如此类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加以甄别,则会误导很多家长。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聪明而又善于总结的优秀民族,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在教育方面总结出很多优秀的传统理念,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实在不应抛弃。
参考文献:1.卢梭 《爱弥儿》 1762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