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只是知识传授,还应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突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情境,操作,合作,开放,探究
数学新课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为学生营造探究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究
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究。
如教学“平均数”时,呈现信息。
表1
师:请比较一下这两个小组收集的矿泉水瓶数。
生:我认为第2小组收集的多。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1:因为它的总数多。
生2:我认为不一定第2小组收集的多,因为这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可能不同。
接着教师出示表格。(表2)
表2
师:现在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3:我认为第1小组好,因为每个人收集的瓶子都比10多。
生4:我认为可能第2小组好,因为收集瓶子个数最多的在第二小组。
从这两个表格的信息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二、动手操作,乐于探究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与大脑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一系列活动。
如: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①材料:长度都是整厘米数的5根不同长度的小棒。②要求:分别用蓝色小棒和这两根小棒拼一拼,把拼的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交流:
生1:用2厘米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5厘米和2厘米这两边太短,加起来也没有第三边这么长。
师:蓝色小棒如果长为3厘米呢?这样的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学生猜想。
生1:因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刚刚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2:我认为不可,因为5+3=8,两边的总长等于第三边,也不能交叉成一个三角形。
(2)操作验证:学生发现两边的总长等于第三边时,三条边重合一起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余下的蓝色小棒能和黄色与红色小棒围成三角形吗?
生:用4、5、6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5+4﹥8;5+5﹥8;5+6﹥8。
学生在操作、分析、比较、讨论等活动中,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深刻地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
三、合作讨论,促进探究
合作讨论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积极讨论,能促进探究学习的实施。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1)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纸片,摆一个长方形,请把几种不同的摆法都记录下来。(2)小组反馈交流。
生1:只有一种摆法的有:2、3、5、7、11、13、17、19…块正方形。
生2:有两种及以上摆法的有:4、6、8、9、10、12、14、15、16、18…块正方形
(3)讨论:为什么有的只有一种摆法?有的却不只一种呢?
在分析比较中得出:摆法种数不同,跟因数个数有关系。然后引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四、开放课堂,激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开放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仅要以宽阔的教学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如:教学“圆柱体积的练习”中,进行探究“怎样围圆柱形粮仓的容积更大”。
出示:如果用一张长18.84m、宽12.56m的长方形铁皮在地面上围成一个圆柱形粮仓,你觉得应该怎样围呢?
生1:把这张长方形铁皮的长边当作圆柱形粮仓的底面周长围起来。
生2:把它的宽边当作圆柱形粮仓的底面周长围起来。
师:用一张长方形铁皮围成圆柱形粮仓,一般有这两种方法。那么,用这两种方法围成的圆柱形粮仓A与粮仓B的容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生1:一样大,因为它们用的是同样一张铁皮。
生2:我认为粮仓A的容积大,因为它的底面半径比粮仓B的底面半径大。
生3:粮仓B的底面半径虽然小一些,但是高比粮仓A的高大多了,因此它的容积可能会大一些。
师:谁的猜想正确呢?我们不妨把它们的容积算出来再进行比较。
这个片段是求圆柱体积知识的延伸,营造富有挑战性、开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规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张长方形铁皮如果进行切割再焊接能否再围一个容积更大的圆柱形粮仓呢?又一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时学生的探究是积极的,学生始终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子林《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真”学》小学数学教师.2016第03期
2、孙向文《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育2018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