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程园本化成为当下幼儿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是指幼儿园在实施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幼儿园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幼儿特点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选择、调整、补充等方式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基础课程园本化的实践探索中,我园逐步形成以儿童视角为基准,以教材资源为蓝本,以教师、幼儿、家长等人力资源为根本,不断凸显“三个一”的主题实施,“三个一”体现在“一张图”,推进多层研讨;“一张网”,织出课程双色;一个循环,优化保教研磨;“一条路”,留下空间创生,从而在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完善,让课程园本化落地。
【关键词】课程园本化 主题实施 深度推进
一、主题审议:纵向式层级研讨细化课程精度
《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主题审议以儿童发展为本,基于审定的教材,结合本园课程资源,进行园本化、组本化、班本化的合理优化与调整。在主题审议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师、家长的能动性,让审议更具适切性。逐步形成多级审议机制,优化课程研修。
二、主题实施:横向式线性推进提升研讨高度
课程“双色”是指体现基础课程的底色和园本课程的亮色。主题实施是个大工程,一日生活皆课程,将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一日生活等版块进行统整融合。
(一)教学活动:1+X
在主题背景下,教学活动主要有教师预设的活动和生成性活动。幼儿通过教师部分预设、小调查和社会实践、游戏、生活环节中生成的集体学习活动,获得、分享相关关键经验。
(二)游戏场:三维共进
《完整儿童活动课程》将自主游戏单列,幼儿能在游戏中获得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创设更多的幼儿场域,增加幼儿情感体验、语言交际、智慧碰撞,我园打造“生态游戏场”,将幼儿的“生态育德”课程自然融入其中,开展户外混龄角色游戏活动。
三、主题视导:循环式保教研磨扩展反思幅度
视导,是指视察指导。幼儿园的课程实施通过幼儿园的业务院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组成团队,进入班级课程实施的现场,对教师的半日活动组织进行针对性、分点式、滚动式地观察与指导,并作出客观、合理、科学的研判与指导,旨在提升课程执行力的半日活动观摩,分为指向诊断的“前视导”和指向评价的“后视导”。前视导由幼儿园级层面的组织与研磨,后视导是指园区层面的组织与跟进。
(一)滚动式视导
半日活动是一个主题的“微景观”,涵盖了集体教学、日常活动、环境创设、自主游戏等诸多方面。由业务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对等组成视导团,基于现场进行半日活动视导。根据需求以学习的四大板块为单位进行个性化分组讨论,“户外运动”组、“区域游戏”组、“集体教学” 组、“生活常规” 组,听课老师记录“组织与安排亮点”、“存在问题及需改进之处”、“建设性意见”等。分析《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与班级幼儿学习水平、生活经验的契合度,研讨教材与班级的适宜度,以班级为基点进行《完整儿童》的班级孵化。
活动后,教师们进行现场研讨,以“儿童立场”去研析与优化,为展示半日活动的教师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在扎实互助的团队氛围中,开启第二轮的视导,由园区主任牵头、教研组长形成的二研活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进行跟踪式研讨。
(二)聚焦式视导
1.环境研说
课程环境是研训的重要部分,教师如何与幼儿共同打造一个学习场。研训通过每月一次的环境调研和环境图说来推进。
在环境调研中,关注环境与主题,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契合度,幼儿在环境中的游戏水平。每个园区的教师在环境研说中,通过有策略的呈现班级环创图片,并有指向性地引导教师“说”来实现理念与行动的对接。教师基于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来体现“儿童视角”的课程环境,在观点交流中,通过思辨厘清环境的意义在于隐形发挥教育影响,大家自觉树立起用环境和材料来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行为。
例如美工区材料的标记变迁。教师观察儿童的学习,支持孩子将低结构材料进行分类标记。于是、材料的收纳整理归类变成了孩子有意义的学习。
2.学案架构
《完整儿童活动课程》的班本化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教案”进行二度的删减、调整、优化,重构为以儿童的真实需求、实际水平和合理发展期望等为依托的“学案”。在半日活动的集体教学环节,教师聚焦教学素材,明晰儿童“学什么”,准确定位核心经验的发展。优化策略支架,厘清儿童“怎么学”,努力遵循“亲身体验、直接操作、具体感知”的儿童化学习方式。一系列的学案重构呈现了对课程班本化的实践研究,如,中班音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班语言《小土坑》、大班语言《鳄鱼先生坐电梯》等等活动,通过与班级学情的链接、教师教学风格的融合形成富有班本特色的教学方案。
四、主题回溯:开放式空间创生加大创新力度
《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从主题审议到实施,再到回溯,输入吸纳,输出分享,形成一个螺旋循环、质量提升的飞跃。
(一)主题群论坛
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群论坛”课程后审议,帮助教师梳理获得主题行进过程中,追随幼儿并及时优化调整主题的亮点审议策略。教师多视角解析策略,大到教材中不同板块的价值取向、活动的逻辑安排、小到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一日环节的微调等等,通过线上论坛进行交流、分享。
(二)主题后审议
主要包括检视主题目标: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水平有目的地推进。反思主题内容:并非“大而全”,应更多关注“深度学习”,需要保证幼儿有时间、空间去持探究;活动之间的关联需要作进一步思考,遵循经验递进,水到渠成。追寻主题价值:主题中需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园本主题文本需要更有操作性,让年轻教师也能看懂,才能将主题实施质量落到实处。
(三)主题后留白
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为教研组提供“宽松、和谐、开放、可供选择”的氛围,各班在落实组内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根据本班幼儿兴趣及需要,及时生成与园本课程相融合的班本课程,关注幼儿学习特点,经验获得。
(四)主题资源包
各教研组课程审议结束后,由主题负责人对实施的成果资料进行搜集与汇总,形成电子资源包,内容包括主题审议表、教学活动梳理、主题墙创设、周计划制定等,为下一个教研组的主题实施提供适宜的课程资源。
在实践中积累,在探索中发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找到园本化的要素,即:基于幼儿经验——课程园本化的起始点,结合日常教学——课程园本化的落脚点,关注研讨过程——课程园本化的着力点,推进滚动循环——课程园本化的提升点。
【参考文献】
[1]“完整儿童”课程编写组.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8
[2]王少华. 幼儿园课程开发中“课程审议”的实践探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30-33.
[3] 竺清.依托课程研究联盟深化园本课程建设的区域实践[J] .上海教育科研,2015(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