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的日本关于中国苗族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期   作者:黄锡锋
[导读] 日本的苗族研究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摘要:日本的苗族研究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对百余年来日本关于苗族的研究进行学术文献史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日本的苗族研究的历史趋势和发展动态,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苗族。?
         关键词:苗族; 日本; 研究;
         多年来日本学者对苗族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日本文化起源之一有苗族,这个说法持续到战后,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他们实地考查苗族,这和文化寻根有关。证明人种源流,是复杂的系统课题。基因证据、文化证据、语言学证据、人类体质学证据、考古实物等缺一不可。苗族与日本民族历史上是否有渊源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日本对苗族的研究分三个时期,以不同时期代表性的研究为例,依次可以对其成果进行归纳。
         (一)二战以前
         最早的苗族研究学者是鸟居龙藏。他在1902年—1903年到中国进行了七个多月的考察,为探讨苗族及中国南方各民族与台湾高山族的渊源关系,也为探索日本民族的来源。考察了湖南、贵州、云南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成果没有完全整理成书,只在1907年出版了《苗族调查报告》,记录了苗族体质、分布、服饰、住房、铜鼓等。从体质和文化人类学角度指出苗族像东南亚大陆的安南民族。在他关于印度支那族是给日本带来影响的四集团之一的假说中,认为是印度支那族把文化传到日本的,还推测印度支那族在华南、东南亚大陆。
         鸟居在考察之后提出的日本民族多源论,给日本学术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冈正雄于1933年发表了《古日本的文化层》,提出了“文化复合说”,即日本民族文化可以分成五个层次或类型。可以说,这是冈正雄继承鸟居提出的日本民族文化多层次说。
         这一代学者除鸟居龙藏实地考察外,多以文献资料研究为主,其出发点都是立足于日本而研究苗族。论述过苗族的还有高楠顺次郎,田能村梅士,那珂通世、市村瓒次郎、桑原骘藏等著名学者,这有深刻的原因和复杂的背景,更多的是由当时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
         (二)战后至20世纪末
         同属汉字文化圈,日本文化和中国某个族群某些地方相似是正常的,一部分是古代来中国学习所造成的。西南地区是苗族最集中的地方,只有深入其中才能考证出跟日本民族起源有关的证据。
         “照叶树林文化论”是在中尾佐助、上山春平、佐佐木高明等多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1966年由中尾佐助提出的,佐佐木高明论述详细。“照叶树”即常绿阔叶树。从印度东北部,到尼泊尔不丹,到中国长江以南,朝鲜南部,西日本,台湾北部,这一地区的植物分布特征就是照叶树。除植物分布,生产活动、习俗也相似,由这些共同要素赋予特征的文化,即照叶树林文化。主要特征有漆、大豆发酵食品、糯性大的食物等,从古到今食物品种有变化,但喜好糯性食物没变。学说旨在探讨日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在早期就指出云南是中心地带。“照叶树林文化”既是日本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国外对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使日本学者在对自身文化源流的追溯过程中,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视为自身文化起源地之一,掀起了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热。
从1979年白鸟芳郎等一行到云贵开始,1981年、1982年、1983年连续多年日本学者来进行田野调查,发表相关研究。80年代末,电视台来拍摄,播放教育性节目,将苗族与日本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比较。
         白鸟芳郎的《西南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考察—彝族和苗族》探讨了苗族的起源。提出苗族复合说,认为苗族由瑶族、藏缅语系、傣系、蒙格尔曼四个民族融合而成。
         村松一弥译了《苗族民间故事》,著有《中国少数民族》,两本书对日本的年青一代学者影响大。铃木正崇和金丸良子1985年的《西南中国的少数民族—贵州省苗族民俗志》充分利用了日、中、西方的有关苗族的书籍,全面地介绍了以苗族为中心的贵州各民族,介绍了爬坡节、姊妹节等。铃木正崇1988年发表《关于龙船节的考察—贵州省苗族的事例研究》把龙船节和姊妹节做结构比较,通过对同一地区的不同文化事项进行结构分析来探讨苗族。田畑久夫与金丸良子1989年出了画册《中国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苗族侗族》,介绍了贵州高原苗族侗族的分布、概况、村寨结构、节日喜庆、乡规民约等。田畑久夫的研究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突出生产、土地与民族关系,善于与日本文化进行比较。
伊藤清司的《日本神话与中国神话》,用苗族的创世神话和日本的神话结构作比较。《中国民话之旅行—云贵高原的稻作传承》介绍了苗族的开秧门礼仪、插巴茅草的事情等。

还有姑娘田的存在,指出与日本的“杀媳妇田”类似。村上顺子在1975年发表了《中国南部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她对包括苗族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神话类型的分类进行探讨。大林太良写了《稻作的神话》等,没有专门论述苗族,但常引用苗族的神话传说。
         武内房司写过《太平天国时期的苗族起义—以贵州东南部苗族地区为中心》、《清代苗族的财产继承惯行—贵州东南部苗族社会关于姑娘田的习俗》等。讨论了女子继承权的问题,推测作为南方土著的苗族,妇女有一定的继承权。但是,这种传统到了改土归流以后慢慢变了,指出这种变化有苗族社会里面内发性的原因。
         佐野贤治1990年的《桥的象征—比较民俗学的素描》指出黔东南这边敬桥、架桥的目的是为了求子、积德,其活动与巫师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桥具有精神桥梁的作用。日本人常把桥当成新的生命送到这个世界的渠道,与苗族架桥的观念有类似之处。
         谷口裕久1990年的《民族集团动态与民族性—贵州省东南部苗族的事例》,探讨现代中国苗族自我意识的不变、巩固和加强。依据是他们有意把自己的村子称为民族文物村,把民族英雄留下的东西展示保存下来,议榔、鼓社等传统社会制度,虽然与过去不完全一样,也保存下来了,这样巩固和加强了民族的自我意识。
         通过云贵考察,比如语言、服饰、发型、民间传说等跟日本相似,得出日本人起源地论的有“彝族说”、“傣族说”等,但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战后的文化寻根可以说和战前是一脉相承的,这一时期实地考察是主要特色。
         (三)21世纪当代
         进入21世纪都是通过实地调查来做研究,作为人类学的研究课题探讨苗族与日本的关系,而不再是立足日本本土。
         苗族自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但是叙述苗族的很多资料却都来自汉族。继承先祖和伟人的文学作品,这些民族意识有些又来自西洋关于“蚩尤先祖”的启发。晚清学界的“汉族西来”说,通过日本传来,这当然跟晚清的大思潮有关。但吉开将人强调的是,如果汉人是西来的,那么中国的原住民又是谁?当时的一种说法是,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原住民是苗族,由于古史里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说法,据此推断传说中的黄帝打败了蚩尤,就把蚩尤所属的三苗赶走,汉族人占领了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结论就是,苗族才是中国的原住民,而汉族则是外来民族。
         《苗族史的近代》基于中国、日本、欧美、越南等方面的资料,以"苗族先住说"为中心,考察了该学说在近代中国知识阶层受容、发展、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进行了脉络清晰的梳理。从晚清民初有关“汉族外来”与“苗族原住”说开始,讨论苗族及其历史研究在近代的流转变化。写的是在历史、政治与国家之间的苗族史,并不是苗族本身自古至今的历史。是现代中国苗族史研究的学术史,串起晚清民国至今的民族史、学术史、政治史。
         由于鸟居龙藏根据考察提出了日本民族四类型的假说,冈正雄的五类型文化复合论,以及战后中尾佐助提出的照叶树林文化论,日本不仅在学术范围内,在民间都知道以苗族为代表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不少类似的地方。这和人类祖先的起源探究一样,很难但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芳 日本学者苗族研究的历史及成果述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1﹚
         [2]佐佐木高明,汪洋,何薇 何谓照叶树林文化 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
         [3]吉开将人 苗族史の近代 北海道大学文学研究科紀要﹙124、127、129、130、131、132﹚2008~2010
         作者简介:黄锡锋﹙1985—﹚,男,湖北黄石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化及苗族研究。
        
         项目名称:国际视域下的日本关于苗族文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0236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