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渗透感恩社会教育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期   作者:许 鹏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知识面也比较广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知识面也比较广,其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端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观察社会、体验社会、融入社会等方面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渗透感恩社会教育的策略,以便强化小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为小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加以培养,深入挖掘道德与法制教材中的育人元素,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通过将社会生活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增强教学的效率,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观察社会,体会生活,萌发感恩社会的情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缺乏,对社会事物的感知能力还不够,同时社会情感也不充足,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片面;但是小学阶段是对小学生情感、思维、习惯等方面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这就需要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融合情感元素,让学生能够学会感恩社会,感悟生活的美好。首先,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活泼好动等特征,设置出一定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小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进而萌发出感恩意识,懂得社会的付出和恩惠。
         比如:在学习“我们的衣食来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小学生设置思考的问题:哪位小朋友知道我们的衣服、食物、住房、交通工具这些都和哪些人有关呢?然后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社会中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图片、生产流程、运输方式等,这时小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快被多彩的图片或者视频多吸引,对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或者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借助海报的方式将食物的来源和衣服的制作这些与我国日常生活所息息相关的事物,呈现在海报上,并体会农民、工人以及其他的社会奉献者的辛苦与劳作,进而引入感恩的主题,鼓励小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体会生活、观察生活,并学会感恩生活。
         二、深入生活,受恩于社会,增强感恩社会的强烈意识
         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改变了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小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要有深刻的体会,进而增强小学生对社会感恩的意识,从身边的细小变化出发,映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鼓励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在接受社会恩惠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为现代化的国家建设努力奋斗。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生活的结合不够密切,知识的讲解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中,小学生本身就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面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就会丧失兴趣,导致感恩教育的渗透效果不强,小学生缺少感恩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小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并深入到社会的探索和感悟中,比如:在学习“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节假日带领小学生到社区、公园等场所,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或者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退伍军人家中听取军营的生活,并感恩军人对社会、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学习军人身上无私奉献、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精神。此外,在班级内部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感恩社会”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进一步生活感恩教育的内涵,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尊重他人、感恩他人,珍惜美好的生活。
         三、融入社会,强化感恩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缺少创新意识,教学的思路也比较狭隘,经常采用灌输式讲解,同时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使用不够充分,小学生的知识面没有得以拓展和延伸,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与社会生活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很多教材内容以及案例都来自于生活的实际中,并且教材中的知识也能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需要培养小学生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并感恩社会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升华感恩教育的主题,进而强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很多小学生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但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能力却不强,难以从实践中汲取出认知,因此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出与感恩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然后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小学生积极总结并反思其中的道理。比如:在学习“这是大家的”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公共”这一概念为学生进行阐释,并让小学生能够对公共物品的界定有清晰的认识,然后设置小组调查作业,将校园中、社区中的公共物品制作成调查表,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并思考:公共物品和“我”之间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公共物品?谁是公共物品的所有者?等问题,通过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调查以及课堂中的问题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小学生能够对国家对社会的建设、投入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并对国家、社会产生感恩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并维护社会公共物品,在感恩社会的同时也为他人使用公共物品提供便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从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情感等方面,还是从小学生的感恩行为方面,都能够得到提升,符合素质教育下,对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的要求。
         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对教学中的理念以及方式进行更新和完善,渗透对小学生感恩社会的内容,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深入对社会的感悟和认识,并观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感恩美好的社会生活;同时教师还应该借助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展现出小学生在感恩教学中的主动性,让小学生自觉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凤荣.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9(28):13.
[2]熊伟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3):128-129.
[3]司桂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7.
[4]徐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J].华夏教师,2018(27):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