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普正林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期   作者:普正林
[导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务必担负起开展好德育教育,并引导学生学好德育课程的重担。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会发现相同的问题,即书面内容过于抽象,难以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内核,进而使得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开展。那么,班主任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手段,开展好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教育方法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而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正因如此,作为班主任教师,应当承担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受教育道路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作为班主任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而班主任教师想要开展优质的德育教育工作,依笔者所见,应当从学科入手,渗透德育教育;用德育故事初步培养学僧的道德意识;并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三方面入手。
         一、通过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通常来说,班主任教师都承担着某一门科目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深入挖掘教材,探求教学内容当中的德育因素,并用这些德育因素,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纵观现阶段所实行的教材,能够突出德育因素的内容非常多,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进程中,很多班主任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重要的德育教育“教材”,通过较为抽象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尚小,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接收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仍然处在欠发展的阶段,其效果不佳亦是理所当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所教科目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渗透。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在执教《我不能失信》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情境短剧”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呈现,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宋庆龄守信行为。在表演过后,教师可以切换故事主角,让学生通过想象,将故事主角切换为小珍,并想象小珍与宋庆龄约定好之后,而宋庆龄没有守信的故事,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他人失信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进而使得学生了解守信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很好的感受守信在现实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守信的道德观念。
         二、通过德育故事培养道德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决定了此年龄段的学生对各种形式的故事有着非常强烈的喜好与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弘扬传统美德的德育故事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当中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并能够带来不错的效果。在使用德育故事教育学生时,学生便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故事中传递的信息作为学生自身今后的行为准则。
         例如,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会谦让,便可为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看到孔融的父母都对孔融的谦让行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孔融正是因为如此,才成为了东汉名士,建安七子,只有向他一样,拥有谦让美德,并不断的努力学习,定能像他一样,成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才。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将谦让美德牢记于心,并将谦让作为学生自身今后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
         三、通过社会实践增强道德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德育教育当中同样适用,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道德观念,而没有付出一定的实际行动去反证自身拥有的德育观念,这样的德育教育是不够完整的、残缺的。因此,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必须定期的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小学生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证明良好道德观念能够为学生带来的好处与优势,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与“行”逐渐统一,最终使学生“知行合一”,将道德观念成为贯穿学生成长过程的行为准则,并能够付诸实践。
         例如,想要让学生拥有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师可定期的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敬老院,让学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扫扫地、与老人聊天等。但在此过程中切忌形式主义,不能出现新闻中报道的“老人在一天中被剪指甲多次”的类似行为,要脚踏实地的完成此项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为偏远山区的儿童捐物、为福利院捐献书籍等。
         综上所述,作为班主任教师,想要开展优质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从学科渗透入手,用教材中的内容去影响学生,初步形成道德观念;其次,要善于运用德育故事,将德育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最后,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反证学生已有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丽静.浅论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OL].学周刊,2020(06):59[2020-01-10].
         [2]梁写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OL].学周刊,2020(06):170[2020-0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