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 周光梅
[导读] 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摘 要: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预习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主动熟悉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说读写,能够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当这种行为坚持下去,慢慢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会获得很大的提升。预习能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学贵有法,学习是需要掌握方法的。小学生刚踏入学校不久,还停留在以前随意学、简单学的阶段,对于专门高效的学习方法还不了解,更不会运用。所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的方法,学会运用工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和实践对学生今后学习是大有裨益的。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真正的好的预习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可以提高教学进程与效率。但是在实际实践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由于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于新课中的一些难点学生已经尝试自己解决并基本掌握了,对于尝试后没有解决的问题会记忆深刻,在课堂上就会格外注意教师的讲解。如果还没掌握,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请教和练习,直到把难点解决了为止。这就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尤为重要,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
         一、语文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预习和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很多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通常是读熟课文、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资料理解课文中的生词,但是与之对应的考核并不到位,课堂上检查预习时受时间限制,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很容易使一些学生滋生懒惰心里,敷衍了事,最终使预习浮于形式。
         2. 预习过于笼统,学生预习不到位。有的老师虽然布置预习任务了,但是由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不能全面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做到有效整合,常常是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内容,教师仍在细致讲解,而个别学生存有疑惑的地方却关注不足,这样的预习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预习是一种预测。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在“明白”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2、预习是一种铺垫。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关键。
         3、预习要眼口耳手并用。
         预习是一项需要调动全身感官进行协作完成的事情,要眼口耳手并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朗诵时可以在文中圈出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波浪线标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等。具体符号可根据个人习惯确定,但要相对固定。
         三、 教给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也必须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最初的预习我安排在课堂上进行,由老师具体指导,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多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初步掌握方法后,安排在课外学生自主独立完成。(1)阅读“导读”。在每一单元教学前,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本单元训练重点,反复阅读“导读”,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推荐“预习五法”,即:读、划、思、查、问。读—用目光与文本对话,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要求从默读到细读,从细读到精读,从精读到品读,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味道来,对课文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划—用笔接触文本,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勾词语,标自然段,划关键,总之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目的去理解文本。如,预习中对那些令人感动,让人有所领悟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想。只要用心去接触文本,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进一步熟悉材料,加深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查——在查阅资料中去接触文本。可以查阅家中藏书,在资料上去检索;可以在网上去探索,去捕捉信息;可以去书店查阅,猎取所需要的材料;可以向同学处查阅资料,积累学习素材;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搜集,自己为自己建立学习的资料仓库,形成学习资源包;问——以问题去接触学习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积极思考,思维活跃的表现。预习时总会碰到一些不懂的内容,应该记下来准备提问。
         四、细读课文,学会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提示问题和课后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这样就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
    总之,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的过程就是思维流淌的过程,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要认真辅导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崔艳.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的预习方法[J].新课程(上)2013(1)
         [2]马宏斌.如何利用预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1).
         [3]丁明星. 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语文天地,2010, (24):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