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家学习安排看教育中的相似性传承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王立宏
[导读] 新冠肺炎居家封闭期间,学校和学生“停课不停学”
         摘要:新冠肺炎居家封闭期间,学校和学生“停课不停学”,打破了以往常规教与学的模式,致使诸多教师、家长、学生出现了各种不适应,反映出平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以行为及习惯进行教和学的僵化教育思想。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能轻松施教于任何环境下的任何人,而不必受制于某种固有模式的束缚,当然也不会出现脱离了固有模式的不适应,因为教学的目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家长角度对“真”教育进行分析,有理论,有案例,有操作建议,且经过了实践检验,供相关教育者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 赏能教育 教学模式 相似性
        
         因新冠肺炎肆虐,春节后本该坐在课堂学习的全国中小学生不得不居家上网课。2020年2月11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小学“停课不停学”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做如下强调[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小学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教育部网站>新闻>政策解读,2020年2月11日。]:
         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合理选择学习资源。对小学低年级上网学习不作统一硬性要求,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防止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和教学安排。如果强行要求所有教师进行录播,不仅质量上难以保障,而且也会增加教师负担,这种现象必须予以制止。
         这个答记者针对的就是某些网络教学课堂出现的生搬硬套教条化的问题。并不擅长在线教学的学校和老师的课堂方式各有不同,一些原本就存在的诸如网易公开课及可汗学院等网络课堂也各有优势,在面对同样的泉涌般出现的知识与信息大海面前,不同的孩子却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究其实,孩子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根基还是在家庭教育的不同。
        
         一、《课标》设定的学习内容并不多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上对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做了明确规定,这些学习内容对适龄学生而言不算多。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和数学《课标》规定举例如下:
          语文:小学阶段累计识字3000个,会写2500个,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会写作,能表达,能做简单发言。初中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会讨论和调查,会制定研究计划并写出简单研究报告,会查阅和引用资料。
          数学:小学阶段认识万以上的数及熟悉数的分类,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理解正反比例,会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了解简单的两维及三维图形,会测量和计算简单的角度、面积、体积,了解概率与统计。初中阶段掌握实数、整式、分式、不等式和二次函数,懂得点、线、面、角、平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圆、三角函数、坐标与图形位置,更深一点的概率与统计。
         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各科《课标》对该阶段学习内容做了全面规定。全国各地的学校不管是使用苏教版、人教版还是沪江版教材,都以课标为基准编写。以上规定中,只有语文《课标》里的阅读量看起来是个大的数字,但若了解到《红楼梦(程高本)》是96万字,《三国演义》为64万字,中小学生非常喜欢的阿西莫夫的科幻名作《银河帝国》有314万字,再看这260万字的规定,则实在是最基本不过的要求了。
         《课标》所定的学习内容,对大多家庭而言,学生父母都是基本了解的。按理说,不管是否处于疫期封闭中,大多孩子都应能在轻松祥和中快乐学习,但耳闻目睹的很多事实却与此相反,焦虑的父母大有人在。出现这个结果,只因为很多家长、甚至不少老师都习惯了随波逐流而不愿意独立思考所致。
        
         二、不善独立思考的家长难养育出优秀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中,有不少人只习惯于执行上级或权威的规定,觉得只要按大众的做法施行就行,盲目听从领导、学校和老师,放弃了独立思考,比如:
        
         为什么孩子到三岁上幼儿园、七岁开始上小学?
         — 不知道,因为学校就这么规定,别人家也都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作业?
         — 没想过,因为这是老师布置的。
         开学季遭遇疫期封闭,孩子该怎么学?
         — 老师拍40分钟视频,只要督促孩子在家看,并按老师布置完成作业,就行了。
         这种模式你家孩子适应吗?
—这是学校布置的,他必须要适应,如果他坐不住,我就在旁边督促。
         知道为什么中小学的一堂课是四十分钟吗?
         — 因为这是国家规定的。
        
         在这种思路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向大家看齐,教什么和学什么都不用做思考。日常学习中,只要孩子排名在班级前列就行;教学无暇探索,按部就班即可;《课标》何须研究,只要不落人后;班上有少量学生成绩好,就心安理得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不错。但有的家长却在着急,为什么孩子某些课的成绩老上不去?最终往往效仿他人,把孩子送到补习班,如果成绩仍上不去,也能给自己以心里安慰,觉得为孩子尽力了。
         此类在教育上跟风的家长,生活中也常常跟风。比如在新冠肺炎封闭期间都知道要尽量远离他人以防止被传染,但朋友圈看到“双黄连”有预防作用,就赶紧出门去排长队抢购,为防止被传染做准备,扎堆排队时已把“远离他人防传染”的要求丢诸脑后了。听说某天地球引力增大能在地板上立住扫帚,就跟风试验,发现果然能立住,先忙着先发朋友圈报喜:物理试验说明,今天果然引力大,扫帚真能立住,此时早忘了以前上学做值日时可能就玩过这个把戏。至于在本次“试验中起作用的引力”是来自地板下的地心还是来自头顶上的木星,因为别人没说,自己就没兴趣搞清楚,“有人说是NASA的研究成果,可能就是这样吧”。
         有人热衷于在朋友圈转发危言耸听的帖子,比如某地有小孩被抢被残害了、某月日从某国运来三船受辐射的鱼要在国内靠岸销售、某连锁快餐店培养出了长八翅六腿的鸡、小龙虾是生化武器等,见到此类消息就义愤填膺转发,连带“怒批”某些部门的不作为。有些谣言帖其实容易辨识,但也会不加思索转发,比如吃方便面需要三十二天解毒、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十四组(另说百余组)食物彼此混吃有毒。很多信息上网查验即知真假,但善于跟风的人不会管这些,仿佛跟风就是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也许有人会破颜一笑,不过是图个好玩而已。问题在于,这种不动脑筋只跟风的思维模式会在潜移默化中被孩子全盘接受,家长觉得这无关疼痒,但孩子却会把它用到学习上,这也是很多孩子成绩上不来的主要原因。古人有龙生龙凤生凤之说,其重点不在强调血统,而在于这种原生家庭思维模式的代代相传,也即教育成长中的相似性传承。
        
         三、疫期封闭中的因才施教与因材施教
        
         教条的形式主义教学不适合大部分孩子,所以教育部才会在答记者问中强调禁止强行让学生打卡式学习,禁止强行让教师录播教学,并不得照搬套用正常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及教学安排,因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这是离开了传统课堂环境的比较怪异的传统教学,教学效果堪忧。
         如果施教者已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只知道按《课标》要求分年级按教材教学,那么,稍事变通也能因地制宜地找到比让小学生看课堂录播效果好的学习模式。比如原本是以三月植树为载体巩固加减法计算的数学应用题,改成以在家封闭不能出去玩的天数为载体,或以新冠肺炎播报中的本省市、湖北、武汉甚至全球确诊与疑似病例为载体。也可“任命”孩子为家庭的“安全信息员”,每日早中晚三次播报信息,并按老师或家长设定的分类方法予以汇总与统计,还可家庭计时比赛计算速度。如此播报一月下来,不仅孩子对加减法能灵活应用,口算能力和计算速度提升的幅度一定大大高于伏案刷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和“做题”兴趣大增,保护了视力并激发了学习热情。
         若稍灵活点,在白板或白纸(小格子坐标纸更佳)上列表,由小孩按计算结果每天填空并画出折线图、柱形图、饼形图之类,不仅全家对疫情发展趋势有了清晰了解,孩子数学中的统计图部分已在不知不觉中学完了,这比把孩子压服在书桌前计算课本上同类型的题目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多。学校课堂自由几率约束,有的孩子在家里“上网课”坐不住,一会要喝水,一会要吃苹果,父母前堵后截机关算要防止孩子思想开小差,请问这里是谁出了问题?孩子还是家长?
         知识面更广更灵活的家长会把某学段的知识穿插打乱予以重组,以此对孩子进行引导式教学,效果更佳。

比如,平日希望某些孩子读《进化爆炸》这类较枯燥的科技论文式的书比较困难,但现在新冠病毒让孩子上不了学,不能外出玩耍,若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并研究为什么这个病毒这么难治、究竟何时才能自由玩耍一类的问题,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高很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不为促使孩子阅读,我们自己也有浓厚兴趣想知道新冠病毒为何如此烦人。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老师是孩子的同学者而非教学者”的原因,生活中有不少问题我们也想知道答案,大家一起研究探索,对教和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孩子的认知足够,即可就疫情问题谈谈封闭隔离,谈谈生物与化学,谈谈我国的“禁足令”何以能做到令行禁止,与政体和国体有什么关系等。这些内容都能拓展到孩子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地方,但这些领域却包括了他的书本知识,也能促使孩子对书本知识高效而全面地掌握。
         以上例子未必适合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学校教育往往整齐划一的,但家庭教育中却易做到“因材施教”。为了“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效果,施教者还需灵活多变以做到“因材施教”。这里的“才”是受教育的孩子,“材”是施教者可利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真正有效的教育中,施教者要善于就地取“材”,不要羡慕别人的“因材施教”有了效果,就去简单追逐他人用过的“材”,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邯郸学步而把自己弄丢了。十余年前我起步研究赏能教育法时,办公地点在22楼,极目四望,能看到外秦淮河畔的成群牛羊,只要天气不错,我会带孩子们一起到河边去放牛,实验团队的孩子们阳光快乐进步很大。后来迁址到江宁区文化馆,有位受益良多的家长担心孩子们不能再放牛而影响教育实验,我对她说,文化馆地处公园里,虽然没有牛可放,但有红梅绽放和丹桂飘香,有山清水秀和鸟语花香,这都是很好的“教具”。实验团队第三次迁址到南京中心区域的大行宫,公园也没有了,这位妈妈又有担心。其实大行宫有总统府和梅园新村,有江苏美术馆和南京图书馆,有明故宫和江宁织造府,这些都是赏能教育实验的“教具”。赏能教育法体系中的孩子之所以爱读爱学爱研究,就是因为我们帮孩子们养成了善于整合身边的人和物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中的习惯。
         疫期封闭中孩子的学习引导与此类似,欲使孩子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施教者应善用自己所长并各因孩子特点来安排学习。做数学教授的妈妈不用羡慕人家孩子正在画画,作家爸爸无须羡慕别家孩子在编程,农村家长不用羡慕城市孩子学习资源丰富,城里父母也不用担心孩子五谷不分。换个角度来看,数学家庭引导孩子学概率统计,文学家庭和子女探究“黑暗森林”法则(见刘慈欣所著《三体》),菜场职员可与孩子讨论疫后粮油蔬菜价格趋势,哲学老师也能给学子说说老庄罗素和雅典学院,这些对你而言易如反掌若探囊取物般轻松的内容,正是别人家父母所欠缺而羡慕的。所以,只需体恤孩子的秉性并按自己所长,给孩子或讲故事、或同读书、或看影视、或轮流讲课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资源与方法都能随手拈来为我所用,即使网络不通,只要脑子不僵化,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学习方式仍然存在。凡涉学习,最无益的莫过于逼子女每天循规蹈距按别人的统一要求搞形式主义的“学习”。当然,这里所言,不是排斥某种学习方式,也不是反对某种学习方式所传递出的内容,而是希望父母能理解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同于能静坐细学的大人,孩子不是标准模型铸造出的同一规格的流水线产品,孩子是学习力强且创造力丰富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平日以莱昂哈德·欧拉为学习榜样,即因他具有不选行业与条件,只在当前环境中做出最优成绩的品格。这种品质与能力,正是疫期封闭中首要引导孩子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这种思想意识,任何环境都能成为学习与进步的助推剂。
        
         四、转换思路下的封闭学习案例
        
         从欧拉的思维模式来观察,这次疫情封闭,恰为平日忙碌的父母创造了绝佳的陪伴孩子的机会。我们平日一直强调孩子和家长都要大量阅读,从未见积累贫乏的孩子能成为优秀者,也很少见不读书的父母会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有的家长工作繁忙,平日没时间陪伴孩子,也不易抽出时间读书。疫期封闭中没了应酬和出差,没了跑现场的请示汇报,普通家庭为大局做贡献的最好方式就是待在家里不出门。从积极的角度看封闭,它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环境。
         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们和孩子们都在快乐中学习,效果颇佳。举例如下:
         春节前我们组织实验学员再次辩证学习《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是李炳南整理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分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十二个部分。本文作者编撰《诗词美文伴赏能》一书时收进了附录部分,该书2018年已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常礼举要》是李炳南整理的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汇总,我们希望学员能在春节期间表现出儒雅、乐观、活泼、博学,据平日汇总分析,那些有思想、成绩好的孩子都很注重细节,而积极向上注重细节的孩子易得到更多机会和帮助,从而促成了一个优秀成长的良性循环。今年是鼠年,春节期间已开始封闭不能出门,我们发出“以诗写鼠”的号召,鼓励写绝句和律诗,当然也不排斥自由诗,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这一方面缘于赏能学员会写古体诗,另一方面则因古体诗字数少,他们更高的写作热情。
         不少学生小学成绩不错,中学开始下滑,其重要原因就是积累不足,这是因为越复杂的题目在思考中的神经反应速度与积累量的关系越密切。疫期封闭在家,网课已让孩子的视力受到影响,大多孩子的阅读范围仅限于家中所藏的纸质书。若藏书有限,家长就可利用此机会引导孩子读平日他不爱读的那类书,也可引导孩子背诵名篇。我的实验团队已有人立志要熟背《诗词美文伴赏能》一书全部220篇 “诗词美文”,成人也许觉得难以做到,但孩子的记忆力正值此生峰值[ 《教育科学与相似论》,张光鉴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97页:“6到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可达顶点。一个人在13岁前不能形成足够的知识的、情感的、经验的丰富积累,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已有孩子只需三四十分钟记忆就能背诵《?滕王阁序》,全书背诵对某些孩子而言并非难事,父母即可尝试引导孩子立此类宏志。总体而言,善读善背者其父母大都是爱读爱背之人,父母认真踏实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读背,孩子的兴趣与读背效果定能事半功倍。与此同时,随着家长文化积累的增加,和孩子谈话交流的效果亦会事半功倍。大家都成了学习者,父母和孩子将不会因觉得彼此不理解而苦恼烦闷。
         都知道读名家传记是卓越成长的捷径,但大多中小学生读传记会感觉枯燥乏味,我们的做法是每天分享一部传记电影请家长陪孩子一起看,在紧张的学习与劳作之余,全家人每天晚饭后其乐融融看电影,既和谐了亲子关系,增加了共同话题,也使家长通过和孩子同步的学习讨论,加深孩子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实收一举多得之效。到三月上旬,赏能教育法实验学员已和父母一起看过了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拉马努金、爱因斯坦和爱丁顿、居里夫人、约翰·纳什、达尔文、米开朗基罗、莫扎特、简·奥斯汀、球王贝利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军事家等多人的传记。通过《看上去很美》《勇气》《卡特教练》《浪潮》《新同学》《海蒂和爷爷》等影片使家长提升并修正教育观,明白只有自我提升才能促使孩子进步的道理。也让父母通过《闪光少女》《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天才少女》《骏马奥斯温》等故事更深层地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思想状态,以增强亲子间的沟通效果。而《遗落战境》《超时空接触》《十二猴子》《我·机器人》等科幻大片则为形成发散思维很有帮助。这种休闲中共同学习的方式对孩子优秀成长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家长做了很多正向反馈。疫期过后,我们将在教育教学中和实验学员一起讨论学习这些伟人的成长过程,站在伟人肩膀上的孩子们必将有更大进步。
         电影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优秀孩子的家长基本都能和孩子一起观影并讨论,而最需加强亲子学习成长的那部分家长却做得不够好。有人把看电影当成纯娱乐,更希望孩子去做题。有人让孩子先看,自己以后有空了再看。这就像把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大菜按原材料分类摆放后让孩子直接吃一样。虽然那盘菜确实由这些材料做成,其组成部分这里一样都不少,但把这些食材佐料一份份挨个吃下去结果和享受美味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热情的家长能培养出热情的孩子,在背诵、读书、看电影、写诗等倡议中,善互动的家长家里的孩子亦善学好问,而善学好问的孩子得到的教育资源一定比闷声不响的孩子要多,在同等的学习时间里这些孩子被老师关注得也多,老师因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而更愿意有的放矢做辅导,其学习效率会高很多。卓越者的学习和生活大都不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善于提高学习效率,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好现有环境和资源,使看起来轻松自然简简单单的学习过程,取得了无比辉煌的结果。
        
         五、突破固定模式 自然才是大道
        
         家长安排孩子以何种方式学习,由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对教育与学习的理解所决定。在不善动脑被动方式下学习的孩子只能接受并养成适应家长“方式”的思维习惯。这期间,有的孩子可能会时有反抗,但因其言行不符合家长的认知能力和高度,这种反抗一定会被随时“镇压”并训导,直到孩子的思维习惯符合了家长的思维模式为止。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对家长思维模式的相似性传承,于是,龙的孩子上天入地吞云吐雾,凤的孩子彩衣斑斓翱翔九天,老鼠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贼眉鼠眼和钻墙打洞,它往往还会认为世间所有的生物这一辈子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钻墙打洞,差别只在于打横洞还是竖洞,打宽敞舒适点的洞或者为省力而逼仄的洞。
         在思维模式传承下能反抗成功的孩子不多,但若其成功,将来往往大有作为,只是苦了这些被反抗的父母也许会以泪洗面。如果要为这类“反抗者”找到一个群体,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对那群将帅青少年时代的记录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生家庭的相似性传承很难被打破。如果早期意识不到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所在,步入社会后也许还能遇到三类突破机会:或交好运走捷径偶遇高人指点后,或受千般苦历经头破血流后幡然醒悟。这两个途径皆不可控,有很大的偶然性,且当自己认知高度不足时,指路的“高人”也许会被当成骗子而错过。第三条路则人人可行最为简捷,那便是读书。读书的进展永无止境,越读越耳聪目明,书读到一定程度即能洞明世事。此时,“原生家庭”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道法自然”四个字而可随心所欲,如同《道德经》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时,已无所谓相似性传承问题了。
         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必须结合自身条件、顺应孩子的特点,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地学习。天下知识终究也学不完,条条道路都可到北京,那么,就无须好高骛远,无须妄自菲薄,持续读书与学习,随时思考与判断,动自己的头脑,用身边的素材,以擅长的方式,教天下的英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