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 王翠萍
[导读] 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才有今天的局面和规模。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思想政治课程,侧重的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引导,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也是一个长期的培育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要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的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经过不断努力,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和成果。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核心素养培养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
         1核心素养的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感等。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部门认为学生主要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文化底蕴,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础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包括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等;二是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包括逻辑思维、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等;三是学习策略,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包括反思、好学等;四是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和人生发展中的各种表现,包括热爱生命、自我管理等;五是责任担当,是指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国家关系和国际关系方面形成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和行为方法,包括热爱国家、国际理解及社会责任等;六是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解决问题及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应用能力等。
         2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构成
         1.外显层面,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使学生逐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及时适应学习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能与时俱进熟悉和掌握先进的信息化的学习方法等,并由此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善于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并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能利用所学的政治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2.内隐层面,内隐层面主要体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维品质、情感价值观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关的文化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是学生的内隐层面的表现,文化基础体现在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科学精神两个方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其中文化底蕴是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的积累和积淀,以及由学习所带来的文化的素养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发展等;科学精神是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有提出质疑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实际上,具体到内隐层面是一种精神的层面,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后能以更加科学的思维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3.1教学模式的革新
         教学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由于不同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就要注意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传统的灌输模式严重不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为了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成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应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这种模式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十分明显。
         3.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修养,不仅有完善的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把社会的时政热点问题与政治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所谓“育人者先育己”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在深刻地把握政治教材的基础上,更多地去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习资源,也是学生进行政治学习的最重要载体。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指导。教师要对整个教材进行整体把握,重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教材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内容过于抽象和概括,所承载的内容比较少,这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教师要立足现有的教育资源,对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3.4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课程,在告知学生如何做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自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中第二单元有对青春期知识进行介绍。青春期是每一位学生都会经历的阶段,而在这一时期学生很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以青春期为切入点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知识,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教师可以“理智追星”作为议论题,让学生各自表达对追星的看法,并在一旁指导。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追星需要理智,我们需要以明星为榜样,努力学习,而不是荒废学业,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并激励学生。
         3.5家长式教育
         当今时代,很多家长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如何而忽略了学生成长中的发展。在家长眼中,只要是学生学习成绩好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然而,这时家长却忽略了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成长;道德与法治课是为了在教育中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梦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家长在过程中一味地只关注学生成绩、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价值观形成心态,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建立;家长过度地宠爱学生,在做事中不以身作则,逐渐行为习惯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孩子中;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同样也要注重孩子道德与法治课教育,让学生们从小就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结语
         总之,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各种教育资源,充分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此,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重点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影响之下,可以对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把握,从而促进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学生对政治知识和政治的了解将更加的深入和细致,从而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佳.拓展思维强化素养---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78).
         [2]张明峰.“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7(16)
         [3]张章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8,12(59):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