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对策与建设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 阮红芸
[导读] 近两年,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进一步增加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迅速转移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因生活所迫在外打工无力把他们带入城市生活、学习只好把他们留在农村委托别人看管监护。留守儿童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亲情的缺失在生活、学习、精神、心灵等层面得到的关怀极度缺失致使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学校也在探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
         关于农村儿童的发展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外出经商、务工、学习的家庭多半是当地经济萧条、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外出者中也仅有一小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另外,由于留守儿童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加之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有意识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而有条件上学的儿童亦因学校教育质量低、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匾乏及教师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逃学、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有80%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三)道德缺失。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经过“他律”和“自律”两个过程。儿童时期的道德判断也基本停留在“他律”阶段,他们必须接受道德情感的内化和培养,若是缺乏成人的监督管教,则无法正确判断道德是非,那也就达不到“自律”的道德标准,道德意识薄弱就导致在遇到不良社会诱因时出现道德缺失的行为,例如打架斗殴、逃学旷课、敲诈勒索、小偷小摸等。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方面的问题一般都是对方找上门来自己才知道,赔礼道歉或者赔钱,打电话告知孩子父母意义也不大,父母不可能为了这些事情赶回来,一般就是让监护人代为处理和管教,在电话中教训孩子一通,事情就算结束了;另一方面若是遇到上辈监护的家庭,许多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还会袒护孩子,甚至不会告诉孩子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了。而孩子们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也无惨痛的教训,认为可以继续为之,于是道德缺失日益明显。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特点,作为班主任,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认为班主任有效的工作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从情感上去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帮他们解决困难,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班主任成为他们的代理家长,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班主任应关心他们生活起居,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照顾,成为他们的代理家长,这对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很好的帮助。 在学习、生活上,我对他们关爱有加,常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加以解决,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重新体验到家庭的温暖。
         (二)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项档案。多进行家访档案里记录好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以及代理监护人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同时还用书面材料的形式,全面反映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每学期至少对他们进行五次以上的家访,并且及时与代理监护人交流这些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情况,以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困惑,多走进他们,多接纳他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造就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此来弥补他们因留守而缺失的亲情。
         2、积极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对缺失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来说,和同伴群体的友好相处,是他们最大的慰藉。班主任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以此来改善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的性格,学会主动与人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
         (四)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中的男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女生则胆小、孤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电视上、网络上搜集一些实际例子,给他们讲解应该如何遵纪守法,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四、结语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和明天,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为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而努力,让留守儿童的天空一片蔚蓝。

参考文献:
[1]周兴国、林芳.爱的缺失与补偿——留守儿童教育学问题的现象学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01)
[2]李春发.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若干思考[J].教师?2013(04)
[3]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
[5]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J].农村教育,20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