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贾艾平1 胡中波2
[导读]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孩子们必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摘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孩子们必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才是人类珍爱自己生命本体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我们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上帮助孩子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实理念,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
         关键词: 敬畏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渗透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亘古不变的话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在这方面做过非常专业的研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类的母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任性、贪婪、肆意的掠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时,大自然必将以瘟疫流行等各种灾害方式教育、报复、惩罚着人类的短视、傲慢与自私。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欧洲“莱茵河污染”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都是教训深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重大灾难,无不印证了违背自然规律就要遭到报复的这一铁的事实。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的出现又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这让我们对以往的生活方式再次产生深刻的反思,人类将如何避免类似的灾难或悲剧发生?人类如何与自然界相处?这是当今孩子们必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才是人类珍爱自己生命本体的需要!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实理念,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所谓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作为教师的我们实施这项教育责无旁贷。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思路的方法和步骤,而同时更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从小培养学生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的生态道德,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的今天,这项教育的实施无疑具有深邃性和远见性,意义深远,刻不容缓!
         (一)立足教材,寻找教育切入点
         现行各科教材中,也有一些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关内容,如语文课看到《斑羚飞渡》中斑羚群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我们就应该审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人类的智慧固然是可以改造自然的,但人类没有权力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的生存方式,不能肆意捕杀动物,引导学生反思人类长期以来对大自然的不良行为人应该像善待自己一样,善待动物为动物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此抓住切入点,拓展延伸,灵活地展开教育教学,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默默渗透其中。但是从表面看来好多学科的教材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并没有占据太多的比例,其实它可以无处不在,无论是哪门学科!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潜在的相关因素,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适时、自然、有意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的渗透,使其始终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

在不同学科引导学生开展不同体验探究活动:如语文课堂可拓展相关课外阅读;道德与法治课着重采用观察与调查法;音乐课注重歌唱、聆听、创作等等。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高年级可采用观看主题电影写观后感、探究调查自然环境的形式;低年级可采用微课视频观看、游戏通关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在挖掘课本教材内容的同时拓展课外阅读内容,拓宽学生阅读视野,通过深层阅读,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促进课堂所渗透内容的深层理解。带领学生认识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这一理念植根于中小学生心中,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和谐的意识。
         (二)充实内容,综合运用各种资源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进而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关于生态文明的著作出版,如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加雷特.哈丁的《公地悲剧》等,呼吁人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现代化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相关资源。适时进行教育活动。不同地区还可以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与学生具有密切的联系,利于学生调查探究,参与社会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好的影视作品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主题教育观看环保影视作品,让学生以新的视角和眼光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整合网上资源,形成有效补充,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从科学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和防疫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弘扬共荣精神,守护共生理念,尊重与促进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统一。
         (三)走向户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学习空间不止课堂中、校园里,完全可以走出去,到更开阔的的户外全面了解自然,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习在生活中真实发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在认识自然、享受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以及大自然对人类惩罚。康德说:人不要过分的陶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会报复人类。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正是由于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人们才可以听到鸟鸣深涧,才可以看见鱼游滩底。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绝对是犯罪!摒弃滥吃野生动物陋习,采取文明健康的饮食方式等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感恩自然、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让“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