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坚守好四个环节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黄常秀
[导读]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也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满堂灌”
         【摘要】在新课标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也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学生曾缺乏的多样化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也逐步在质朴、有效的课堂中得以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语文课堂应瞄准什么,才能在课堂主导作用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不失质朴的真语文?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坚守好四个环节: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勿要忘“本”、课堂教学活动以朗读为起点、勿让课堂总结无立锥之地。
         【关键词】课堂教学          坚守         环节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也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也逐步在质朴、有效的课堂中得以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语文课堂应瞄准什么,才能在课堂主导作用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不失质朴的真语文?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坚守好四个环节: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勿要忘“本”、课堂教学活动以朗读为起点、勿让课堂总结无立锥之地。
一、坚守课堂的灵魂——明确有效的课堂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每一节课的灵魂与主导,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对于每一堂课,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明白了学什么,怎么学,应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有序地完成知识的汲取过程,从容应对,尝试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满足。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明确有效的学习,                                                                                                                                                                                                                                                                                                                                                                                                                                                                                                                                                                                                                                                                                                                                                                                                                                                                                                                                                                                                                                                                                                                                                                                                                                                                                                                                                                                                                                                                                                                                                                                                                                                                                                                                                               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但是,目标的确定不可盲目制定,不切实际。目标过高,一节课内无法有效地完成,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过低,内容过于肤浅,又会使很多学生吃不饱,难以达到训练的目的;目标空泛,又会使学生如无头苍蝇,抓不住课堂的重点。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说,教学目标是不应被遗忘的教学起点。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时,首先要以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语文教学的任何一项目标,都应是以三维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互相渗透的,而不是简单相加。
         其次,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具体细化、有针对性。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知识、能力、情感等综合的目标,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这“全面”并不意味着“多”而“泛”,“大”而“虚”,而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纲”。
         因此,教师在设置学生的学习目标时,必须从学生阅读能力出发,遵循一课一得原则,细化课堂目标,不必堂堂面面细讲,句句精讲,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懂内容,体会情感,获得技巧。如教《香菱学诗》一文时,遵循一课一得,设置这样的学习目标:品出平淡语言中的趣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目标,通过齐读、个人品读、分角色演读等多样化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中的语言,进而浅谈对文中语言的总体认识。继而指导学生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品出趣味,获得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一首一首”等词语虽非华词丽语,但却形象地刻画了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劲。学生结合指导方法,抓住关键词,一一品读出此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的理解中更加鲜明。
         二、语文教学勿要忘“本”
         语文教学勿要忘“本”,笔者理解这一“本”,即为教材文本,语文教学设计与语文教学过程都不应离开文本。入选教材的课文,对学生具有语言知识、表达方法等工具性教育及思想文化、道德操行等人文性教育。教材成为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学习的主阵地是不容质疑的。
         2001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语文味”这一教育理论。所谓语文味,简单理解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感启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透过语言文本学习体验到诗意美感,获得认知。“语文味”理论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笔者认为,坚持语文味的首要原则,就是坚守好文本解读。
         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不应忽略教学之“本”,盲目求新,无原则的课外延伸。曾有教师在区级公开课中授课《爱莲说》,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周敦颐笔下“君子”这一形象时,设置了这一问题“当今社会,哪些人具有君子的品质 寻找出身边的君子”,教师以感动中国“最美妈妈”吴菊萍和何玥的事迹作为引导学生解读“君子”的例子,安排学生大谈特谈身边的君子。由于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文本的“君子”,学生多是举例自己的老师、清洁工、甚至是国家领导人。又如教师在讲授光未然《黄河颂》一文,如果忽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品读、赏读、研读,片面安排学生讨论黄河的发源,地理位置,历史故事或探讨黄河现状等,势必影响学生对黄河象征意义的理解,难以理解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如黄河般坚强伟大,以英雄气概和顽强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这一主旨。这样的教学安排,无疑是一种失真的语文课。诚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为核心。” “脱离了文本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把“情”和“意”凌空出来发挥,乃至任意拓展、延伸,还美其名曰加强人文,那就不是语文课。”
         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获得彻底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是例子,那么教材本身就具有典型性,是教学的对象和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必须真正用好文本,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入且个性化的解读。要从阅读课文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完整理解全文内容,仔细体味重点语句,进而感悟课文整体意旨;同时,指点学生领悟课文贴切生动的语言文字以及丰富绝妙的表达技巧。因此,语文教师要瞄准教学之本,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三、以朗读为起点,奏响课堂对话美妙的乐章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笔者提倡的是朗读,非默读或浏览。朗读,即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一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即语文课堂教学,朗读应为语文课堂常态化教学的环节,是奏响精彩课堂最美妙动听、迷人悦耳的乐章。
   然而,迫于考试的压力,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们更多侧重于讲解,琅琅的读书声却多出现提前夭折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碎问。教师还没有让学生熟读文章,就迫不及待开始讲解、提问、甚至讨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许多教师会遇到在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现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充分地说明了语文学习应当注重过程,重视朗读环节。如果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必长篇累牍地讲解。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读顺字词,读通文意,读出情感,读懂思想,享受乐趣,并得到熏陶,获得启迪,何乐不为呢?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说:“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不会忘记安排学生对文本的默读或快速浏览,但能够让学生主动朗读,或低语吟读,或大声朗读的教学安排却并不普遍。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安排,并非以朗读为起点。但朗读往往是激起学生阅读火花最好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安排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的内容、情趣、理趣都可以通过“读”的方式,根植于学生心田,从而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获得思想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朗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的最佳手段。诗歌、散文和文言文的教学,尤其需要重视课堂朗读教学。那些作品中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欢快的语言、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感情,都可以通过朗读一一显现。在朗读中,学生更能感受到了《观沧海》中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黄河颂》中母亲河的伟大坚强,体味到了《沁园春﹒雪》的激情澎湃。
         又如:教学《散步》一课,我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一读品出平易朴实的语言美;二读品味描写的意境美;三读品味尊老爱幼的人性美。我将重点放在第三环节。在第三环节教学时,学生基于前两个环节的诵读、讨论及分享,很快读出了文中妻子的贤良,母亲的慈爱、儿孙们的孝顺。有的同学对妻子这一形象尤为赞赏,认为其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这篇课文,通过多次诵读,学生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感情,读出了美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文言文采用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包括朗语速、语调、节奏、轻重等,朗读与会意结合,读懂文意,切不可听之任之,随意读读。例如,教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以通过自读、齐读、范读、领读等多样化诵读,感知作者笔下江南山水的美好风光。一读感知音韵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文章整散结合,多用整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学生通过琅琅书声,可以非常真切地感知到句式节奏的韵律美。再读体会意境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沉鳞竞跃。”寥寥数句,作者便具体描绘了山川景致的秀美。通过俯仰视角,展现山峰巍峨耸立云端,溪流澄澈明净流淌于谷中之美;又以斑斓石色,葱林翠竹,猿鸟悠鸣,游鱼嬉跃点染画卷,更赋予景色勃勃生机。学生通过多重诵读,可以对文章内容获得具体的感知,对文章的画面美得到审美体验,进而就能够捕获作者笔下这一灵动而优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就能陶醉在审美情趣中,得到审美愉悦。三读理解情趣美。全文通过俯仰之间,动静之合,描绘了山川之景的秀丽,突出作者寄情于山水之乐的愉悦感,体现作者追求田园的志趣。
         因此,语文课堂要坚守好朗读这一环节,语文课堂应充满琅琅书声,要让学生充分诵读,范读、自读、齐读、小组读、品读等多样化诵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获得语感,在朗读中接受情感熏陶,通过朗读,使原本无生命的语言文字更加生动鲜活起来,更加富有诗意。
四、勿让课堂总结无立锥之地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的知识点、方法技巧及情感态度进行的回顾,是对“一课一得”原则的反馈。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好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一堂课的内容,能对知识落实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给学生“余音绕梁”的影响。然而,在课堂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小结并不够重视:有的教师要么是没有任何课堂总结,铃声一下,立即草草结束课堂,匆忙离开;有的教师要么是在讲完课后信手掂来几句话草草作结,缺乏精心的设计;有的教师的课堂小结根本就没有扣住课堂内容,随意发挥。对课堂总结这一环节的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些教师忽略语文教学的规范性。
         当然,我们的课堂总结不应仅保留在对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的归纳,还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开拓学生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不仅是内容上的规范,课堂组织形式的规范也不容忽视。倘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长期自觉坚守好这四个课堂教学环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3]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
[4]于漪主编:《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出版,2008年
[5]胡爱萍:《谈课堂总结在教学中的作用》,《东方青年﹒教师》2012年第2期 
[6]陈永伦:《谈语文课堂阅读的学习方法》,《东方青年﹒教师》2012年第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