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部编本背景下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期   作者:申为海
[导读]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是课堂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
         摘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是课堂教学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文章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营造情境及现场讨论等方式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境教学;提高;有效性
         语文课的教法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我们都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把创设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的产物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虽然是一种相对老套的方法,但在网络高度发达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大量“知识链接”栏目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同样可以发挥较好的效用。常见情境创设有以下六种形式。
         1.图片、投影、视频再现情境
         采用图片、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巧妙点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通过给学生播放视频,学生了解了小说的内容梗概,了解了前几回的基本情节,对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原著。运用这种方法将文本和图像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了视觉形象,对教材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2.音乐、歌曲营造情境
         放音乐或歌曲使学生进入音乐氛围中,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用它来激发兴趣,升华情感。在学习《老人与海》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由乔楱和丁建华老师朗诵的片段,他们生动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学生被他们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吸引了,听得很认真,带动了对课文的朗读;在教学《琵琶行》时,我又播放了一段《高山流水》音乐,把学生带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人物命运及主题的理解。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拓宽了信息传送渠道,有助于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3.通过使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猎奇心理,避免课本内容的空洞性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诗歌《蜀道难》和说明文《动物游戏之谜》时就可以制做课件,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这两篇课文的最大特点是动画较多,前者地形复杂,气象万千,给人许多空间的想象。但是如果没有比较直观的视觉形象,没有丰富传神的听觉效果,学生就难于很投入地学习,难于准确完整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观看图片、动画,学生感受到了“蜀道”山的高大峭拔、水的奔流不息、壁的险绝峻峭,突出了一个“难”字;《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说明文,枯燥无味,学生最不喜欢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多方搜集展示了一些其他动物的游戏图片,从中让学生领悟动物游戏的类型、目的和意义,揭开“动物游戏之谜”,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组织学生讨论也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枯燥的讲述,课堂气氛死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授课时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能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比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征,认识周朴园虚伪的本质,学生讨论得热烈积极,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品词朗读,创设情境
         “琅琅读书声,默默师生情”是我国传统私塾教学中常见的场景。诵读教学传承至今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所以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通过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走进故事情境。“文章不是无情物”,老师通过铿锵有力、清楚圆润、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语言读出来,把学生带入一种充满情趣的艺术境地,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很多学生对语文这门课提不起来兴趣,我想,关键的原因还是学生没能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课堂上看似有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实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沉浸在课文中来,教师依然在唱独角戏,依然在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学生在被动式的懒洋洋地听着。慢慢地,就失去了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而朗读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当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响起的时候,纯净的心灵世界怎么能经受得起这样的语言撞击呢?此时,哪个学生还能像木偶一样的坐在那里呢?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通过朗读创设情境。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为例,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可以先做范读讲解,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变换语气、语调和语速,借助带感情的诵读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讲解诵读技巧,使学生更容易的把握文中情感基调、了解作者的表述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升学生诵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范读文章开头“百草园”的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抓住“乐园”这一字眼,在诵读时应注意语气轻快、语调活泼且语速稍快一些。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描述场景,从而加深学生的感受,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快乐的童年时光。另外,教师在范读时应提升学生注意诵读过程中情感的投入与节奏的把握,从而更好的把握文章。
         6.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课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读多练、读中感悟.所以在教学《谁的本领大》时,我并没有做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描绘情境.又如:教《狼和小羊》中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因此,我请三个同学为一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当作者,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再到台上来表演.这样的表演增添了课堂教学情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
         当然,在实际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偶尔增加一些“花絮”,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持。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每篇文章开始讲授之前,教师都应该对作者进行介绍并指出哪些需要学生把握。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因为是第一次(初中阶段)接触鲁迅,所以对作者要详细介绍。笔者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处理为“书记员、陪审员介绍”:首先让全体同学鼓掌欢迎陪审员(书记员),以体现对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尊重;与此同时,笔者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并让学生以完成“陪审员名片”的形式填空,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自主完善鲁迅先生的资料,收效较好。
         总之,只要教师根据课文的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在亮.用高效阅读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2]何海红.创设情境教学,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