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及创设新课引入的“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创新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一直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思想的解放,教育观念的更新,同时还涉及到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诸方面的改革。创新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师生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如何发挥“两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构筑一个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平台”,是激活“两主”积极作用的基础。
一、营造愉快学习,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合作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再创造”的重要方面。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催化剂。
(一)热爱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教育条件、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调查表明,如果教师“喜”优“厌”差,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受到“冷遇”,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从厌恶教师进而发展到厌恶该教师任教的学科;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厚爱他们,提间、演板、发表意见、个别辅导等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像太阳一样撒向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切实建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使他们感悟到教师像父母一样“慈爱”,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
(二)发挥语言、表情的积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文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的表情。由此可知,发挥语言及表情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加里宁也说过:“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细微的事情。”孩子对教师的语言举止的观察有其独特的敏感性。为此,有的教师一走进教室,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动作神态逼真传神,“咱班同学最喜欢动脑筋,发言积极,相信你们这节课一定会学得更好。比一比,看谁在这节课学得最好,最肯动脑筋!”教师一番满腔热情,充活激情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有的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真棒、根好,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问题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有的老师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疑惑、沉思、惊讶等表情,教师做出赞许或给出一个会心的微笑,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良好发展。
研究表明,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果敢探索的行为可使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的境界;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就激活不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营造师生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土壤和阳光。
二、引入情境氛围,激发学生们求知欲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新课的“引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课中联结新旧知识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一是从原有的旧知出发,准新知的生长点;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信息”且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允许教师在不改变教材内容、体系、结构的前提下,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教材再加工。为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在智能因子,营造引人新课的“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一)创设图像的“情境”。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例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有的教师运用电脑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鸡吃食”的故事情境。即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左盘4只,右盘6只的面面。根据所供画面要求学生讲述故事情节,再根据画面提出10以内的加、减法问题,怎样列式,引出新课内容,这样会极大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很有限,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数学知识的乐趣。例如:开火车、找朋友、摘橘子、当导游、争做名邮递员、夺金牌、漫游数字宫……寓枯燥的数学知识于充满乐趣与生机的游戏情境之中,激发了兴趣。
(三)创设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有的教师创设一个“文具商店、售货员”的情境,模拟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的实践活动,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单位换算。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两杯水中糖的甜蜜程度”,引导学生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每一杯水甜的程度,揭示新课内容。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的经验基础,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创设儿歌的“情境”。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因为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能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态下进行。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配上音乐的儿歌“拍手1个十,1个一,合在一起是11;1个十,1个二,合在一起是12;…学生边听边念边拍手,完全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对于难于理解的数位概念及数的组成,通过歌谣就掌握了。利用儿歌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解除了身心疲劳,又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创设悬念“情境”;创设比赛“情境”等等。
实践表明,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施创新教学十分必要,效果是令人满意的。营造“情境”教学的氛围是为实施创新教学服务的,是手段,是桥梁。关键是“营造”,落脚点在创新。要使这一环节做得更好、更实、更新,当然除了要有富有思想解放、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教师之外,还要有对教学内容能够驾轻就熟,完整准确地把握能力,另外教师的教学手段还要多样化,使之常用常新。
参考文献:
[1]葛余刚;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J];创新;2008年06期.
[2]陈建霞;创设活动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