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此外,课堂的效能越高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本文笔者以三年级数学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情境、倡导小组合作、借用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对提高教学效能的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课堂效能;生活情境;小组合作;信息技术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现状与他们所需学习的数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若没有外界的干预,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并运用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特点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为提升课堂数学效能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但数学知识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联系与之相密切的生活案例,将其作为教学素材作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赋予趣味化、生活化的特征,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以“时、分、秒——秒的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并加深对秒的认识,笔者首先以生活案例作为教学导入,并提出:“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这一生活场景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还使得全班学生都参与到齐声倒数的队伍中。在此情况下,笔者再次提出:“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提出“秒”这一时间概念。于是揭示了“秒的认识”这一教学主题,并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因此,以生活实例作为教学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秒”这一时间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倡导小组合作,增加探究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也逐渐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以问题作为出发点,来合作探究新知识,还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参与意识,从而塑造学生其自身的探究行为。
以“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为例,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为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笔者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结合原有经验和认知来解决“测量硬币的厚度”这一问题,再让每个小组找一找1厘米的刻度,并数一数1厘米分为多少小段,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毫米的认识。最后,为了让每个学生亲自体会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运用,笔者指导每个小组测量数学书的厚度。于是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既使得学生对毫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再从理性上升到实践,还增加了每个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保障了课堂教学活动“有序、有效”的展开。
三、借用信息技术,降低认知难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引入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现状,降低其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进而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四边形”为例,为了使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知道四边形的特征,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把自己所认为的四边形找出,这一场景给学生视觉冲击,他们纷纷指出哪几个图形为四边形。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们互相讨论,一段时间后,提出:“像这样有四条直的边围成,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以巩固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中,不仅避免了满堂灌的方式,还降低了学生理解四边形特征的难度,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由知识朝着能力与习惯的逐渐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效能达到最优化,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碧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上),2017(3).
[2]朱根友.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