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专职于小学美术教学工作20余年的老教师。可以这么说,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滨州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课堂教学从以前的传授技法为主要任务到如今的以落实“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为根本任务,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突然间就变了脸。“核心素养”这个新名词,仿佛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的每一所学校,种进了每位教师心里。
虽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无数事例证明这种培养策略造就的只是一个个高级打工者,而不是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人。
那么,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强调的知识、技能是什么关系?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其实,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具体在美术课上怎样落实“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具体到美术学科,尹少淳教授在“美术核心素养”报告中指出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想能力、文化理解。
我们中国的老师已经习惯了“知识与技能” ,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出在“知识与技能”未能转化为素养和能力。“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素养和能力。 只有关注如何获得“知识与技能”(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和如何运用“知识与技能”(进入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围绕核心素养,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其二,将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那么,选择怎样的方式才是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我认为只要不是干巴巴讲授,而是能引发学生观察、欣赏、探究、实践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在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12精美的邮票》一课中,我使用的主要授课方式就是引导学生欣赏。大量图片欣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深刻的了解邮票,为邮票的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知识铺垫。例如,了解邮票的收藏功能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欣赏“福娃邮票”和“航天邮票”以及“扶贫日邮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日益强大的祖国在各领域的辉煌成就,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下面我再就我在《精美的邮票》一课中的几个小环节设计具体分析我是如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的。
一、导课环节。很多人会用谜语导课。老师煞有介事的慢慢念出谜语,学生异口同声的答出谜底。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幼稚。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使用邮票,他们对邮票的了解可能只是来源于课本知识。对于一种完全陌生的新事物,听到谜语就一下准确答出谜底。我只能说,我们的学生很懂公开课的“潜规则”,很会主动配合老师,为老师搭建一个台阶,送老师走向成功。这样的做法多了,结果就是学生慢慢的沦为课堂的配角。看似“以学定教”,实则是早早布置给学生了,学生只是配合老师,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性慢慢萎缩。
我的做法是直接让学生观察、触摸邮票实物,总结出对邮票的感受,不必拐弯抹角,直奔主题而去。既节约时间又给了学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这里体现的是什么?美术课五个核心素养中的第一个“图像识读”。使学生在读图时代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直觉地感受图像呈现的特征并加以识别。
二、教师示范环节。我在示范演示设计绘制邮票时,我这样谈自己的构思:我的生日就要到了,我想设计一枚以“马”为主题的纪念邮票,纪念这有意义的一天。马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鬓毛飞扬、飘逸洒脱”的豪迈形象。可周老师更喜欢温和可爱的小马。小小的木马在冬日的阳光里摇摇摆摆,这样的画面多温馨啊!接着我用草图呈现了自己想象与创意。聪明的孩子一定马上就会想到,既然周老师能设计自己的生肖邮票,我也可以模仿她的这一创意。这时候他的小脑袋可能在飞速运转:我属猪,我要画一头大花猪……所以,不要反对孩子们去模仿,我们都是在模仿中学习。更何况从模仿创意到真正绘制出来,孩子们中间还需经过很多思考、想象与尝试。这是创作的过程更是思维提升的过程。这就是对学生“创想能力”这一素养的培养。创想不是漫无目的的创想,凭空的想象,也基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认知。
三、作品评价环节。这一环节当然培养的是孩子们的“美术判断”素养。所谓美术判断,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形成发现美、欣赏美、评品美的审美态度,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趣味。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去评价作品呢?我认为很简单,四个字“有的放矢”。
例如,本节课的作业要求是: 1、信息要完整、准确。2、图案美观,装饰性强。3、主题要鲜明突出。4、制作要精美。那么我们对作品的评价就要围绕以上我提出的作业要求来进行:①信息是否完整、准确?②图案是否美观有装饰性?③主题是否鲜明突出?④制作是否精致?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在评价时就不会感到无从开口,无法表达。作业评价标准与作业要求、教学目标严密契合。
当然,有的老师可能就说了,就凭你这一节课就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和核心素养养出来了吗?当然不能!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如果我们每节课都坚持不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坚持不懈,真正做到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个神话。王立军老师在《真正走进常态的教育教研》中指出,“一个一流的创意加三流的执行,不如一个三流的创意加一流的执行”。说到底,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几节观摩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一流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