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各科的教学已经由原来的三维目标时期进入到了核心素养时期。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那么在当下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上好一节美术课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探究体验 综合培养 因材施教
一、把握一个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要充分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根本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学的方向不会跑偏。
(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课堂上面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老师要转换思想观念,不要总想着如何教完,而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
(三)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
只有真切地体验了的东西才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体验,在真实的体验中加深理解、促进应用。
(四)以学生的能力为中心
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要能学以致用,所学要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以学生的素养为中心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文化内涵的综合培养。教学中一定不要只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略了对创新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关注。
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教学要坚持的最重要原则。老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为学生着想,才能避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二、牢记两个出发
(一)从课标出发
在美术课上做到怎样才算落实了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思考核心素养,在美术学科中的显性标准。例如,图像识读,学生做到了怎样才叫学会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学生做到了怎样才叫具备了美术表现的能力;审美判断;学生达到怎样的指标,才叫具有的审美判断的能力;创意实践,学生参与了什么样的活动,或者达到了怎样的状态才叫具备了创意实践的能力;文化理解,学生具有怎样的表现才叫达到了文化理解的水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最终的学习效果是怎样的,才可以判断五个核心素养是不是落地了——从显性标准出发去思考教学,即“由终到始”地思考我们的教学,这就是逆向思考的教学设计。
(二)从学情出发
老师备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脑科学发展规律。教学要切合实际,针对不同的学情采用相应的施教策略,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用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从学情出发备课,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是教学最为需要的。老师备课不能太理想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容易造成“假大空”。
老师要有教育情怀,一定要理解什么是教育,要深刻反思和设计我们的教学重点、意图。
三、关注五个方面
(一)真情境创设
将教学植入一定的情境中,会产生很大的实际效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将教学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链接,让所学内容更好地为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将来的问题产生价值。
情境包括时代的情境、社会的情境和问题的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时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考虑社会情境,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考虑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真实贴切,让学生能深入到情境中来。
(二)问题链设计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靠问题的解决来达成。
一节课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哪些小的问题。这一系列小问题之间需要有很好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形成问题链。问题链解决了,本课的基本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问题链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问题之间的链接要自然顺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握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学生思维体系的构建。
(三)任务串布置
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问题,都要转换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实现。因为问题是链式的,所以课堂的学习任务应该是成串的。
包含着学习问题的任务串,需要老师进行布置、监督、检查和评价,确保学习任务完成。整个过程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老师可以利用任务单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根据任务单所呈现的任务逐步完成,进而将学习问题解决,最终完成学习总任务。
(四)评价系跟评
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需要老师评价的引导。评价的引领应该是由始至终的完整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仅仅局限在课堂结束环节。
评价应该是成体系的。评价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方面: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方法的评价、学习习惯的评价、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的量规要简洁清晰。评价的区分度要明确。评价的方式要多元,自评、他评以及师评都要涵盖,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也能锻炼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五)大概念生成
学科中有很多大概念,一节课在设计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就好比一个车辖,它能确保学科学习的方向不偏离学科本位,也能保障学科的教育价值得到体现。大概念是一个比较上位的东西,是核心的理念和观念。
就课堂设计来说,老师在设计的时候要把大概念植入其中,要在大概念的引领和统摄下进行教学设计。就学生来说,在一节课结束时,学科大概念应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并逐步清晰起来。所以,大概念对老师来说是“教之初”所设的,对学生来说是“学之终”所获的。
四、加强自我考量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定期进行自我考量和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于不断变化的教育需要。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思考。
(一)思想上有“洞见”
我们在思想上有没有独特的见解?自己的课在设计思路上有没有亮点?亮点不仅仅局限在视觉上,更要能够点亮人的脑袋,启发别人的思维。
(二)专业上有“史观”
老师要熟悉学科教育历史、中华美术教育的学派。不仅要重视艺术史,还要思考如何进入艺术史。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史观、创造意识、理性思维。老师对哲学上的“多元”要理解,来支持我们的学科,要引领学生从艺术作品的多元价值的角度理解问题。
(三)教学上有“范式”
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要有完整体系的表述,要集成自己的教育观念、价值模式。
(四)课堂上有“文化”
老师要理解艺术文化的本体和核心,要明确艺术文化对学生人生的支撑作用,明确通过课程使学生能获得的人生成长的目标是什么,作用有多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最上位的,要启发学生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要授人以渔;要能解惑,同时老师要善于布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解惑中提升能力和塑造品格。
总之,在核心素养时代,我们老师要明晰时代特点和教育形势,转换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己学科教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上好一堂美术课,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享受更好的美育,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核心素养视野下,我眼中的一节好课[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000(001):55-57.
<2>张铮.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小学美术“双基”教育转型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
<3>张杨.核心素养时代下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J].美与时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