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笔者通过学习2019年12月5日在温州乐清举行的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活动,本次活动围绕《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思想,,开展了一序列教学时间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是“新刚要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化推进,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展示,让笔者深有感触,文中就观摩展示课的《排球:移动+垫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与感悟。
关键词:省纲要;体育教学;四室九地;三维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缺乏灵气,存在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单纯死教技术的现象还仍然存在,近年来随着“省纲要”的出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笔者在观摩温州乐清举行的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活动一堂《排球:移动+垫球的练习方法2》课后,对省课程纲要有力进一步的认识,本课执教老师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入手,来提升学生学习排球垫球技术水平,使学生能尽快掌握了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适应实战需求等方面,以下我就观摩本课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体验学习,增强运动实践本体感觉
移动+垫球是排球比赛中的最基础的技术,是决定一方得分与否的决定性要素。垫好一传,将为后面的传球、扣球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三维”视角下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落实培养学生技术的达成,要让学生在课堂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活学活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教师在执教时要善于挖掘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内涵,从垫球的度(角度、高度、远度)、稳(平稳不旋转)、准(垫到想要垫到的位置)、变(垫到不同的位置)等方面去设计,让学生首先增强排球移动垫球的运动本体感觉。在这个教学过程强调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尝试、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强调要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的三位一体模式。主张学生在尝试中学习,突破 “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练后讲”(学生先尝试学习,教师再有针对性讲解)等新型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排球:移动+垫球”这一课时,开始部分执教教师组织学生每人手持一只排球,散点后在排球场用单手、双手向空中抛球,并且用单手或双手的任何部位(除手掌心)击球,让学生们体验用手臂的哪个部位击球比较稳,或者学生二人一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顺时针或逆时针将球抛给左边或右边相邻的同学,相邻的同学用单手或双手的任何部位(除掌心外)接球,看谁能接得到球;下一环节,学生个体向空中抛球后双手手臂直臂靠在一起,腕关节以上部位击球,看看手臂的什么部位击球比较稳。练习后,执教教师导入“双手正面垫球”的正确动作技术的教学。学生通过先前的体验学习,增强了运动实践本体的感觉,为下一技术环节的学习有了前期学习任务驱动。
二、学习垫球技术,掌握动作核心关键要点
教师在教学“移动+垫球”这一教材内容时,要从“三维”的视角去思考培养学生排球垫球的技术能力,要善于挖掘移动+垫球的内涵,从垫球的技术教学、学生集体团队协作、课内外运动衔接等等方面去设计,以运动技术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一)多种同心图形,体验快乐垫球。
??执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心圆(两个圆、四个圆等)和同心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组织学生进行垫击固定球练习。
在站队时,学生两两相对,一人持固定球,一人垫击固定球练习,通过这个练习来体验排球正面垫球的蹬、提、抬、插、夹、压技术,体会由下而上发力顺序,掌握正确的正面垫球动作技术。在练习时,学生统一听教师的指挥,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跑位进行垫固定球练习,体验不同高度的垫固定球的本体感觉,学生在多种跑位中增加乐趣,增加熟悉球性本体感觉。只有学生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学生才能自主积极投入体育运动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
(二)增加实战学练,体验垫球的正确技术。
“省纲要”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注重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在运动比赛实战能得到有效应用,这是也是我们要强调的在体育课堂中落实运动技术的重要环节[3]。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过程中,执教教师设计多种的一抛一垫方法,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增加学生对排球的判断反应、迅速移动,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的垫球能力。抛垫球练习的形式可以设计为固定形式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垫球练习;移动中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垫球练习;在三角形、多边形、同心圆和同心多边形中,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一抛一垫练习等,通过“跑动+垫球”组合增加学生的反应判断、快速移动能力;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二人或多人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由下而上发力的下肢蹬伸能力;执教教师还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多种与实战相联系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快速判断能力。自垫球练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原地练习自己抛球,用正确的双手臂小臂进行垫球练习,体会垫球的手臂部位和由下而上的垫球发力顺序;自己抛球后在移动中练习,利用自身三百六十度的转体、纵跳,降低或升高不同身体重心姿势的垫球练习;站在离“日、田、井”等字型大约五米到八米的距离,让自己垫的球落入到相应的“空格”,逐渐增加垫球的难度和准确度,体验垫球动作技术来适应实战需求。
三、运用“学练赛评”,拓展技术学习空间
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中,特别提到了要加强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与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性练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课外积极锻炼[4]。在本次活动中专家提出了在“技术-组合、应用”维度下进行“学、练、赛、评”的观点,其中“学、练”重点在课堂,“赛、评”重点在课余。
学生光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学习移动+垫球的动作技术,这显然是不够的,为例进一步巩固提高这项技术,达到将来在比赛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学以致用,进行终身体育锻炼,还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比赛进行巩固提高。教师作为教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设法调动学生课内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简短的比赛游戏环节,提升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比赛进行有效课内外有机衔接性练习。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运动技术评价,例如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体艺2+1”的考核评价中,促使学生关注体育技能与战术素养的积累。特别是像排球运动等集体运动项目,运动者除了在课堂中要学会掌握各类单项运动基本功外,还要接受集体配合意识渗透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在课余的专项训练和课外的自发性比赛中学习和巩固提高体育技能与战术素养。
四、结束语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浙江省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进入推进,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改变原有的固化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的教学思路,我们要通过让学生通过学习技能,树立信心,培养学生技能的实战应用,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了前期基础和保障,提高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军华.谈小学体育课程中学生兴趣的提升[J].学周刊,2018(12)
[2]余立峰,祝芳著.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周寒寒.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管理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