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和谐之音 —— 浅谈小学多声部歌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王伟丽
[导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内容摘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本文先分析了多声部歌唱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开展歌唱多声部歌唱教学的五点有效教学策略“调动浓厚的学习兴趣,确保有效地练声;培养正确的发声习惯,形成美好的声音;培养良好的音乐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完成美妙的合作;激发演唱的情感,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关键词】  小学  多声部歌唱教学   有效性策略
一、小学多声部歌唱教学现状分析
          多声部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将合多声部引入班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都有重大意义。随着新教材的实践与推广,多声部歌曲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一线教师们在一边埋怨教材太难的同事只好经常把多声部歌曲当做单声部教学一带而过;或是让个别班级的学生勉为其难基本学会两个声部,至于歌声的美感、音准、声部的均衡融合等实在力不从心,所以不得不置于一旁,这些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是明显。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好多声部歌唱教学,让多声部教学能“事半功倍”呢?
二、小学多声部歌唱教学的策略
(一)调动浓厚的学习兴趣,确保有效地练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确保练声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调动到练声的活动中来。在自然班的教学中,面对普通学生,培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调动兴趣的努力方向和手段有:
          1、以乐为先,用艺术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即在持续的训练中,调动和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本身的兴趣。如通过欣赏高水平的合唱团作品,对合唱产生认识,产生也能唱出同样美好的声音的渴望。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练声对完成合唱的基础性作用,而对练声产生间接兴趣。
          2、从趣着手,用生动有效的形式吸引学生 。
          即在训练初期,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训练,激发学生对练习过程的直接兴趣。并通过各种方法,保持这种兴趣。如趣味化的节奏游戏、音高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互动中“玩中学”,没有压力的进行合唱学习。
(二)培养正确的发声习惯,形成美好的声音。
          良好的发声习惯是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更加美好的声音,进而达到整个班级和谐,纯净的音色。发声习惯的努力方向和手段主要有:
          1、欣赏优秀合唱团作品,认识“美好的声音”。
          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学生往往会感受到这些作品的魅力,惊叹于他们声音的和谐统一,他们用声音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的淋漓展现。
          在备课时,我就会搜集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合唱音频及视频资料,如国外的维也纳少年合唱团、英国圣菲利普童声合唱团、奥地利威尔顿童声合唱团等,国内的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上海少儿广播合唱团等合唱团的优秀作品。
          2、形象化的训练,形成正确的气息。
          在演唱之前,先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如每节课的练声之前,让学生自己做几次闻花香的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深呼吸的感觉。气息的基本练习有:
1)闻花香练习。  吸气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用鼻腔慢慢地吸入,好像一直缓缓地进腹部、肚脐、腰围处(膈肌),吸满后将气吐掉。这样反复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深呼吸的感觉。
2)吹蜡烛,吹纸练习。  呼气要求均匀,缓缓呼出。
3)蚕宝宝吐丝的练习。  唱“si”但是只吐气而不发出“si”的声音。要求学生尽可能控制出气息的最小流量,并尽可能平稳地吐出气息;要求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唱出最长的音,从而体会自己气息的长度。
(三)培养良好的音乐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音乐素质包括人对音高、节奏、调式、和弦、旋律等的感受、体验或是反应的灵敏程度。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学习合唱的基础,为下一步进行多声部训练做好准备。提高素养的努力方向和手段有:
          1、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的节奏音准感。


          音准与节奏更是合唱艺术的基础,是合唱艺术生命力所在。要保证音准、节奏的绝对准确,必须进行扎实、系统地训练。考虑到自然班教学的实际,节奏和音准练习主要运用游戏的方式渗透。
          例如:
          1) “人体钢琴”的游戏。
          由音准教好的学生扮演琴键,首先介绍自己的名字“do”“re”……,然后请同学按下“琴键”,由“琴键”们带领大家哼唱。通过这个游戏,不断重复,形成音高概念。
          2) “节奏邀请游戏”。
          教师先读出一小节的节奏,要求学生先重复已有的节奏,并创作一小节,依次类推。通过这个游戏,达到稳定的节奏感,并培养对节奏的记忆能力。
          3)连续卡农式练习。
          教师不间断的表演新的节奏型,学生在一定时间后进入模仿卡农。教师在表演亲,先做一个音型,以示拍子和动作,并告诉学生什么时候进入。如“比我晚两拍进入”,”我们做一小节卡农”等,另外,在学生进入前一拍前,教师也可给予提示。如:
         
          2、在聆听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
          课堂合唱教学不如合唱队的训练,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声部练习。因此在演唱前让学生充分地听旋律,感受旋律,显得更为重要。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一方面,提高学生两声部的听辩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觉上,形成音程的概念。
(四)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完成美妙的合作。
          合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艺术,美妙动听的合唱,得益于同学们相互的协调与合作。达成平衡(声部间音量的安排)、统一(音色、速度、节奏、基本表情的一致)、和谐(音准的协调)的效果。声部合作的努力方向和手段有:
          1、先进行“卡农”训练,为二声部的演唱作准备。
          卡农是非常好的多声部教学训练。对于刚入学的低段学生来说,对音高概念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我们可以从童谣、二哥的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意识。卡农又叫轮唱,同样的旋律间隔两拍或一小节、两小节不等先后演唱,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当然,所有的活动,必须建立在教师给出的统一恒拍中进行。如:
          2、利用课堂乐器,熟悉两个声部的旋律。
          在教唱二声部合唱时,由于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音准和音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而利用课堂器乐,就能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音程。
          在课堂小乐器的学习过程中,尽早训练学生的和声意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好音准和音程。如,在学习单音吹奏时就引入二声部练习:
         
          要求演奏时注意互相聆听对方声部,聆听整体效果,增加学生三度音程的听觉体验。又如《母鸡叫咯咯》一课,用口风琴演奏事先编配好的二声部乐句:
         
          几次演奏下来,再要求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歌唱中去。也可在学习多声部歌曲过程中,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的步骤的过渡,多声部的音准问题,大都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总之,我们在多声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把理性的多声部教学从感性入手来教,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并注意难点分散,注重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有效地调动学生多声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多声部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进而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感受、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谈音乐小学试唱练耳教学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韩燕玲
          5、借鉴柯达伊体系 优化童声合唱训练 中小学音乐教育  刘慧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