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考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宋玉霞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革新,还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质提升得以促进。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初中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主要渗透学科,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和行为品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知荣辱、明事理的思维品质。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普遍存在“没啥意思”“兴趣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手法运用不当,环节设置缺乏创新而造成。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存在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细节进行分析。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课堂体验性不足
         目前,通过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分析,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课堂体验性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学生的课堂兴趣不高。教师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常抱有“不是主科”的教学思想,降低对课堂细节和知识教授的过程把握,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不高。第二,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足。教师在课堂环节的设置和内容的设计上存在低效化的现象,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的课堂体验效果不足。
         2、教学手法单一化
         教学手法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所用方法和技巧的总称。有效的教学手法,不仅能使学生更易于掌握课堂知识,还使学生的学科基础得到夯实与打牢。然而,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手法存在单一化现象,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和激趣环节,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目标产生偏差,进而阻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进度。
         3、内在教育性不足
         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培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掌握不足,无法达到教育本质的作用,总体呈现出内在教育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基础发展。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初衷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将生活案例导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还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得到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能得以最大化发挥。如在“品出情感的韵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作为导引,如天安门升国旗、打抱不平、仗义执言的群众、独立完成并得到他人的赞赏等,使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提升学生对情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情感与情绪的理解能力。
         2、从环境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力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有效的课堂环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动力,还能使学生在直观环境的熏陶下,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构建教学环境,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意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转变,从而达到学科教育的培养目的。如在“共奏和谐乐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构建班级音乐会的场景,向学生播放集体演奏中单音与和声的内在联系,并引用国庆阅兵飞机检阅中“备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3、从话题入手,增强学生的课堂运用力
         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运用能力。将社会热点话题导入其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素养,使学生的内在发展和知识运用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从社会热点话题入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加强学生对社会事件和典型案例的辨识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化效果。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社会热点话题入手,如“315晚会”“网络疯狂购物”“食品安全”等,使学生充分了解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典型话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增强其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活案例、教学环境、热点话题的切入与讨论,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实例了解中,增强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使理解效能得以最大化发挥。此外,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发展本质入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主观色彩,从而为学生的基础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应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317-317.
         [2]赵志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运用[J].好家长,2019(17):161-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