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期   作者:胡启山
[导读] 当前,我们正从教育时代转向学习时代,从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

         当前,我们正从教育时代转向学习时代,从知识时代转向素养时。终生学习的指向不断汇集于人成长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中学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说过: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才能使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落地。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与史教授的“三个会用”一脉相承。“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认知加工理论: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三个环节。余文森教授曾说:我们吃进去的是馒头,但生长出的并不是馒头,而是营养素。正如我们学习的是知识,却不能还只是生长知识,而应该形成素养。通俗易懂的比喻道破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之根本,抓住了“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它是所有学科、学段的通式教学法,用公式表示就是: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高中数学教学也不离外,高中数学教学必须使数学核心素养诸目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呈现什么样课堂生态,什么样的课堂生态就会结出什么样的课堂果实。余教授指出:阅读、思考、表达既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完整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晋江市高中数学名师孵化工作室,申请了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2020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与中学数学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立项编号kcz2020021),结合晋江市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实际,提炼出了工作室教师的数学课教学主张:“反复阅读,深度思考,规范表达”,把这十二字高中数学“读思达”教学法“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开展直观想象素养的研究与探索,以期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反复阅读”即引导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教材。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进内容,读出内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仅仅想只通过集体教学期望完成这样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数学阅读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在空余时间吸收新的知识,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借助阅读提高学习兴趣,活跃思维,甚至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在本次课题研究与探索中,高中数学课堂阅读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简单解读,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阅读第一阶段即细读(大约5分钟左右)。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走进学生中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困难的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关键知识链,并用彩色笔做出不同的记号(此时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调,即不影响整体阅读,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自尊心,最好是低声细语)。当学生完成第一遍细读后,教师适时提出与教学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部分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关注,有利于进入课堂阅读的第二阶段即精读。精读阶段主要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细读过程中标注的重点知识,再次阅读,独立思考,提炼回答问题的依据(这个阶段大约需要3-5分钟)。如果仍然有部分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困惑,那就要进入课堂阅读的第三阶段即助读。这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互助与交流,甚至展开争论。教师在学生中间巡回点拨(这个阶段大约需要3-5分钟)。

当然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的难易及阅读情况,教师可灵活安排阅读环节。通过反复阅读,实现阅进内容,读出内涵,发现知识,理解知识的目的。
         深度思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主动成长。这即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思考习惯养成的一种方式。学生借助课堂及教师这样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推动思考由外而内不断发生、发展。只有深度思考,才能更好、更快地发现所学知识的本质规律,深刻洞察知识间的相互关联,重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刺激对问题的敏捷度,提升思考问题的核心能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深度思考效果如何,受两个方向的制约。一是教师提出问题的质量,二是学生独立思考的专注度。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仅不能达到深度思考习惯养成的目的,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如果问题难度太大,高不可攀,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甚至放弃的情绪。这两种问题严格来说都是无效问题。当然也还有其它类型的问题,如不是问题的问题。例如高一年学习函数时,教师提出“请思考,我们初中学过函数吗?”作为一个深度思考问题,这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属于无效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呢!首先,引导学生要有强烈的保持独立思考意识,再者引导学生从时常课堂学习过程中,洞察看似习以为常的知识间的关联现象,还要保持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质疑。使学生明白普通人只是看到“是什么”,而善于学习者总是在想“为什么”,也就是不轻易相信现成的推论,必要时自己推导或证明,而且对于自己得出的推论,也要持续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不轻易接受看似合理的解释,多问几个“是真的吗”。也就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做学习内容的消费者,敢做学习内容背后的研究者,思想者,设计者,评论者。找到知识背后的规律,完成自己的主动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深度思考的问题的设置,应当关注是否体现了解释知识的本质规律;是否具有启发探索性;是否具有寻找相关知识的关联性,拓展性等。
         规范表达是教学的核心之一。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现,最终是以规范表达的形式呈现。表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交际的基本功能,一般包括,口头表达、肢体表达及书面表达。对于数学学科来,口头表达及肢体表达是基础性的表达,书面表达才是规范表达的重心,从其要求上来看,它更书页表面加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干净整洁、精练。当下,高中学生解题时,除了字迹潦草和书写不整洁外,还存在着忽视审题、解答书写不严密和答题后无审查等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数学表达,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表达能力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说出、写出、演示出对问题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阐述看法或发表意见,这是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的关键一步。无论课堂还是考试,常常会感受到学生懂了,但说不清楚、写不完善,这说明他们还是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作为老师,课堂上一定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说或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摒弃人云亦云,不做不动脑子的复读机。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练习、作业甚至考卷发现出个体或共性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十二字高中数学“读思达”教学法“,并非只是单纯的强调“阅读”、“倾听”和“思考”,整个过程充满着“我与教材对话”、“我与他的对话”、“我的思考”及“最大化的个性化表达”。从课堂表征来看,是师生透过对话和学生传递、交流、讨论知识、激荡思考。从深层培养人的核心素养来看,不断透过对话,师生彼此围绕目标,放飞思维,延伸出内在的连结,连结渴望,相互成长,充满生命的灵动。实现用数学的眼光--抽象,用数学的思维--推理,用数学的语言--建模。
参考文献
 [1] [2].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3]. [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注:本文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与中学数学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立项编号kcz2020021)的一般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