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性别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电影,并不是指仅仅把电影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发生场景作为性别认同的解读,而是需要揭开性别,直面电影发生的历史背景与所处的文化思想浪潮,以及因性别观念的转变而由此产生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既相互约束又互为影响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性别;电影;《新女性》
引言:本文笔者在观看影片《新女性》后,颇多感慨,既感慨主人公艾霞的不公遭遇,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失望与无奈。笔者在进行电影分析的过程中,开创性地采用“性别”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对电影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电影《新女性》中的女性角色刻画
《新女性》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主人公原型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背景下,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电影演员、作家—艾霞,她因无法忍受压在自己身上的“社会大山”,特别是新闻行业内部的有意陷害而最终自杀身亡。女主角由阮玲玉饰演,凑巧的是她与这个角色有着近乎相似的悲惨命运,这位风华绝代的女明星,由于跟艾霞或电影中的主角韦明几乎同样的因素,这部影片成为了她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一代名伶服毒自杀了,在现实中上演了令人唏嘘的“新女性”的悲剧。
《新女性》的故事来自现实事件,而影片中的悲剧又再次在现实中重现。于是上映前遭到一些新闻机构的强烈抗议和猛烈攻击,并以拒绝影片广告宣传威胁出品方(联华公司)公开致歉并删除一些敏感镜头。但正是因为如此,从侧面反映出影片已然碰到了新闻行业的痛点,反而强化了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意义。
但凡新事物都是参照旧事物而言,新女性则是参照了旧女性。传统的中国女性,绝大多数都一直在家庭中担当着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的责任,她们说到底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家庭就是她们的全部中心。从十九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自由”、“男女平等”等思想进入中国,一部分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女性渐渐觉悟。而此时还爆发了“五四运动”,成为衡量之前所有启蒙与先进思想成就的重要篇章,成为中国女性从根本上脱离封建压迫下从属地位而转变为新女性的转折点。而走出家庭就是成为新女性的第一步,随之掀起的着装变革是其外在体现之一。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们还要下定决心与高高在上的父母据理力争,同时还要为自由恋爱结婚与根深蒂固地传统禁锢抗争,冲破家庭高墙的阻隔,投身于社会的激流。
影片中主人公曾背叛束缚自己的家庭而追求自由婚姻,结果失败。她希望能自力更生的生活,可不想各种恶势力却把她逼入绝境:封建恶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新贵的调戏玩弄,文人富少的轻视侮辱,失业病痛加身,出版社老板的见利忘义等等,造成她悲剧人生的不仅是封建旧礼教,还有表面盯着光线现代教育背景的人群,这是《新女性》在选题上有别于当时同类影片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韦明身上展现出来的“新女性”特质
首先,韦明是一个追求精神和肉体皆独立的新女性代表,由于被一起私奔追求自有婚姻的男友无情抛弃过,她的独立思想观念中又掺杂了一些极端理想化的想法,她希望彻底全面向男权抗争,并且认为与男性结婚就是成为了男性的奴隶,沦为玩物,丧失独立。因此她坚持追求自己思维中理想女权意义上的完全独立,甚至反对婚姻。她誓死捍卫自己心中的信仰和理念,不向男权低头。这也是新女性价值观的内容核心。韦明的悲剧是由校董王博士直接造成的,他追求不成,便想办法利用手中的权利来达到自己险恶的目的,竭尽全力地压榨玩弄韦明,认为韦明最后会向他屈服;但韦明到死也没有让他得偿所愿,拼尽全力地反抗男权社会的专制,最终用自己的死祭奠多了自己的女权信仰,作为无声的控诉。
其次韦明作为接受新思潮的新女性,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从她大学里奉行自由恋爱到冲破家庭阻碍,到她后面主动追求余编辑等种种大胆、激进的经历,可以清楚地看出她是一个在精神上绝对独立自主的新女性。而作为知识分子,她毫无疑问是走在中国女性独立之路最前列的人群,但同时阶级身份又造成了她的局限,使她脱离了现实,没有认清实际社会环境是怎样的恶劣和无情,怀抱理想化的一身热血,却没有坚韧的生存技能,更缺乏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她的理想很崇高,但现实中的实践能力却不足以让她应对大风大浪。当她那高傲的独立理想遭遇了挫折和磨难时,她无力用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宏大的理想时,只能陷入孤独无助的绝望境地,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
最后导演出于对当时背景下中国“新女性”的关怀和慰藉,为其独立之路进行了新形式的开拓,以电影的形式表达对女性的关心。一方面不能脱离现实,应该与社会普通民众密切联系,走出一条具备可行性的大众路线。李阿英则是新女性的希望,她完全与韦明不同,虽然片中阿英为代表新女性带着强烈的革命性侧重和减少女性外表特征的中性化侧重,但这也是与那个黑暗时代抗争最为现实的可行之路。因此,阿英的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力量,甚至可以以革命暴力对抗极致的男权力量,而这恰恰是软弱的韦明身上缺少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导演自身受左倾的革命观点和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但不管怎样,影片为接下来新女性理想的实现提出了新方向,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代,对于女性独立这个话题都极具参考意义,启迪人们对女性独立的深度思考。
结束语
透过《新女性》这部电影,采用性别与电影的这种交叉领域的研究方式,是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探究中较为活跃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领域。不仅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能够在这里汇聚和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个案的研究还能为跨学科的理论探讨交流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不能将中国电影的分析研究仅作为西方同类理论的具体演变模式的针对,而应放在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浪潮等因素,全面考究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胡麒贤. 电影中的跨性别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周仲谋.空间拓展·时间跨越·性别转向——论侯孝贤电影创作的转变[J].北京社会科学,2017(12):112-120.
[3]李少纯.女性与电影[J].中国广告,2017(10):57-58.
[4]魏李梅.新世纪性别意识下文学的电影化传播[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03):1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