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0/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期   作者:张水婷
[导读]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标志

          摘要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标志,培养数感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使其时刻保持着数学计算的灵敏性,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发挥数感的这些价值,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进行策略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一、走进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运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也是学校的教学目的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懂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会用数学的眼光让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0”的时候,除了让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以外,它还可以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如1月10日;在温度表上表示零上摄氏度和零下摄氏度的分界点;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周围事物的数量,如小明住在“103”宿舍,其中“1”是表示第一层,“03”是表示一层里的第三间,再比如教授“比例”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拿出尺子进行丈量比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去感受比例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学生学习数学除了动脑,更重要的是还要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环境,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做、画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与数学相关的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例如学生学习过测量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让学生亲自感受50米,80米,100米距离是怎样的,接着布置学生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课后调查:从教室到操场大约有多远?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深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毛线绕硬币一圈求出圆的周长,或者在直尺上滚动一圈,求出圆的周长,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跟直径的关系。并且在学习完面积、周长等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用的课桌的长宽高进行测量。通过实践体验感受课桌的实际面积,深化数学感受。
         在这样的一个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的锻炼对于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三、观察思考,优化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察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口算:
15×2=30
15×20=300
15×200=3000
15×2000=30000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答案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发生变化。这是学生的第一次回答,观察还需深入。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较,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 如果把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你又能发现什么?第四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呢?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下向上观察呢?从而很顺利地得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把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算式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优化数感。
四、重视估算,增强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的应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比如这样的一道选择题:下面哪一题的和大于1?
A+   B + C+   D
通过各分数与 比较大小作出判断。毫无疑问,这里主要是分数的数感在起作用。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研究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知识的应用,这样不但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而且也锻炼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数学素养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