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巧妙引导学生质疑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4期   作者:黄桂兰
[导读]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和平镇屯江小学        543300
       摘 要:问题可以说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是对情境探索并产生新的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即确定问题的目标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进而积极思考与提问,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宽松氛围、激发兴趣、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仍然顾着自己的教案而对学生的疑问听而不闻;有的从头到尾不见一点笑容地讲解课文……凡此种种,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既定的轨道前进,个性受到了压抑。这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课堂是师生双方活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三次全教会特别强调讨论法的运用,正是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节奏是伴随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而发生的一种现象。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说无处不存在着节奏。语文教学所依据的教科书,每课基本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最要有节奏的”。合理地营构和调控教学节奏,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量,学生的问题意识必然受到点燃与启发。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好”问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积极地质疑问难,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兴趣,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而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维的好办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使互问顺利进行下去;还要深入其间,巧妙引导,让学生能大胆地去假设,去质疑,给学生一个专心学习与热烈讨论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授方法,让学生“会”问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还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个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察觉到:在教学中,仅仅只有教师的自觉思维行动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继续爱思,并且会思,还要会问。 
       深化问题,让学生创新。在会提问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想独立地去探索某个问题时,笔者认为教师要予以情绪鼓励:“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行!”当学生在探索中成功时,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并加以表扬:“回答得太棒了,你真聪明!”“回答得真有水平,我很赞赏!”这样,学生就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目标,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人物、情境、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来。 
       总之,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从而使质疑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盏导航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