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与德育的融合汪永智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汪永智
[导读] 高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状态,自身并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摘要:高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状态,自身并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就因为家长、教师的疏忽走向错误道路。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可以显著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浅论高中语文;德育的融合
引言
        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而不是将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语文科德育就是从一般的学科德育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使德育落实到日常语文教育活动中。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学科德育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蕴涵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本身就是德育的优良载体。
1高中语文与德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现代教育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手段,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二)语文与德育的关系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使得初中语文与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时,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本身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各不相同,但一定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3]。它们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传达给学生汉字之美,传承中华优秀汉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获得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使其受到情感上的升华,以及道德上的熏陶。
2高中语文与德育的融合面临的问题
2.1德育目标不明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提前预设与确认,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展开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四方面。新课标的颁行标志着如何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今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这也要求教师在一线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2.2德育内容不定
语文科德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自《奏定学堂章程》单独设语文课以来,语文科就饱受诟病,轻则“少慢费差”,重则“误尽苍生”,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2.3德育评价模式不合理
语文德育评价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收集信息,对语文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其对语文科德育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调节作用,对提高语文科德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科德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3高中语文与德育的融合途径
3.1深入挖掘作品,切实开展德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同时还能帮助高中生更好、更多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己语文素养和底蕴。

语文教师在对高中生引导时,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挖掘,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帮助学生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素材。
3.2了解伟人故事,学习伟人精神,强化德育教育
当然,在整个的学科系统中,德育教育的存在并非都是特别直接而明显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这是因为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德育教育材料。语文教科书中选择的文章大多是典范的,多为古代和现代中外经典作品,融合了知识、意识形态和艺术性。这些作品中的许多篇章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表现出不屈不挠、勇敢、克服困难的人类精神,彰显出人类勤奋的传统美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3传达理想信念教育内涵
理想教育是初中德育工作的关键组成要素,由于初中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极易发现理想与现实间存在的矛盾,且在面对挫折时易产生动摇和放弃的心理,因此教师需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理想教育的有效渗透,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例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教学法,为学生播放名家配乐朗诵片段,引导学生在音乐美中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指导学生带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是否遭遇过普希金描述的场景,在这样的问答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与坚强乐观的态度,深入体会其执着追求理想与正义的精神,最后教师可选取诗歌《致大海》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这首政治抒情诗蕴含的作者反抗暴政与独裁、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情感,在脑海中建立对普希金形象的宏观、立体化认知,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理想信念对人生轨迹的影响作用,实现德育的教化功能。
3.4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成长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建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从小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只有长期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例如,通过对《长征》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红军士兵不怕困难、敢于奋斗、勇往直前等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的感染,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好好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品质。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许多学生也沉浸在社交习惯中,他们个性自负,不思进步,沉迷享受,甚至个别学生玩赌博、迷网吧等,在学校或班上形成了恶劣的影响。对此,教师不应该错过机会,要不遗余力、多监督举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端正思想,纠正行为,建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接受传统的德育教育,如勤奋、礼貌、简约、朴素、文明等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凸现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当然,我们也应该开阔视野,寻找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德育教育世界。
结束语
实施语文科德育是个纷繁浩大的工程,从语文科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讨论语文科德育仅仅是立足于教学层面,在语文科中实施德育还需要相关的标准和政策的支持,只有这两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将更好地实施语文科德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其热爱祖国、端正品行、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其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于莉.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83-84.
[2]曹智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22.
[3]杨道麟.浅论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06):113-117.
[4]王晓艳.树德育人,浸润无声——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10+113.
[5]陈军.诚直论——语文学科德育的文学传统(下)[J].语文学习,2018(12):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