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罗德帅
[导读] 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规律,而初中物理学科的实验则是自然规律的再现。
        摘要: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规律,而初中物理学科的实验则是自然规律的再现。在教改的指导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成了物理教师研究的重点方向,并且已证明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有巨大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开展的实验往往都是教材上展示的内容,在实验之前学生便对结果有了猜测。而将众多生活现象引入实验课堂中,既能够加深物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又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最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基础,还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感官。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降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而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价值,物理教师就需要引入众多生活中的内容,用以充实实验种类,培养学生参与实验以及观察生活现象的兴趣。不仅如此,在课堂上,物理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合作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发展。
一、开展生活实验,降低理解难度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实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以此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1]。并且,在物理实验课堂上开展不同于教材内容的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在学生心中埋下“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种子,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二节“二力平衡”为例,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对摩擦力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对“相互作用力”以及“两个方向拉力相等”等概念产生疑惑。在这种情况下,物理教师便可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组织开展生活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明晰理论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单人拔河比赛[2]。在比赛前,教师事先准备多块轮滑板、橡胶板。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拔河,然后选出力量悬殊最大的两个学生和力量相同的两个学生。由于对“相互作用力”概念的不清,学生会认为是获胜那方使用的力气更大。此时,教师创设不同的实验情景,让力气最大的学生站在轮滑板上与力气最小的学生进行拔河,并轮流让力量相同的两个学生站在橡胶板上进行拔河。结果则出乎学生意料,但学生又能够得出合理的解释。即影响比赛胜利的关键不仅仅是拉力,还有摩擦力。并且,在拔河比赛中,双方受到力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体重、重心、地面摩擦力等原因,会分出胜负。
二、设计探究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与意识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培养目标,也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3]。在初中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也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在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便需要引入生活中学生所了解的物理现象,设计探究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了解。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为例,在实验教学中,物理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短视频。视频内容为两杯水,然后教师依次放入两个鸡蛋,其中一个鸡蛋悬浮在水中,而另一个鸡蛋则沉在杯底。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会说一个鸡蛋是熟的,另一个是生的。另外一些学生则说可能是水的问题,比如说人可以在死海上漂浮,因为水里有盐。还有的学生说是鸡蛋大小不一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并设计相应的实验策略。在学生讨论完一定时间后,物理教师先让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想要探究的“课题”,然后组成小组。之后,教师再给予学生鸡蛋、食用盐、烧杯、天平等实验用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研究,并要求学生在研究之后将自己小组得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相应的“课题”之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从鸡蛋大小、重量、水的含盐量等方面进行控制变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最终能够得出结论:“单一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等。在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中,由于没有限制,学生的思想创新性与探究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展现生活现象,拓展教学范围
        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利用生活现象达成物理教学的目标,还包括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4]。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布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观察生活现象,或者引导学生基于某个“课题”观察总结生活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许多生活现象与教材单元主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在教材内容中,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展示超出教材范围的生活现象,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与探究,以这种方式拓展实验教学的范围,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发展。以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为例,在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究性任务:观察家庭中使用燃料加热的各种用具,如用燃气灶烧水的热水壶、做饭用的平底锅、炒锅。分析这些器具在形状上的差异,猜测形状对加热效率的影响,如是否圆心底的设计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最后,通过设计并开展实验或者是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进行探究,得出答案。通过布置具备关联性的问题,物理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巨大的影响。在现实中,物理教师可以从降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物理思维与能力、引导学生加深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的联系等方面入手,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中祥.以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1):61.
[2]吴珍月.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融入探讨[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10):77-78.
[3]代荣.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学周刊,2018(19):78-79.
[4]王汉林.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02):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