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哈尔滨市阿城区舍利街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摘 要 本规程规定了玉米种子的处理、选茬、整地起垄、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
关键词 玉米种子 栽培技术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玉米生育期活动积温2300℃以上的玉米产区,按本规程实施,公顷产量可达8250—12000kg(550¬¬¬¬—800kg/亩)。
2.种子及其处理
2.1品种选择
选用审定推广的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生育期所需活动积温比当地常年活动积温少100℃的优良品种。通透密植栽培要选用耐密性强的紧凑型品种。
种子质量要达到:纯度96%、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6%。
第一积温区(活动积温≥2700℃):推荐选用先玉335、平安18、丰禾1、久龙8号、吉单261、辽单33等品种。
第二积温区(活动积温2500—2700℃):推荐选用鑫鑫2号、久龙2号、鑫鑫1号、哈丰2号、吉单519、垦粘1号等品种。
第三积温区(活动积温2300—2500℃):推荐选用久龙3号、绥玉17、嫩单13、南北2号等品种。
2.2种子处理
2.2.1精选种子
通过机械或人工的方法对种子进行精选,去掉小粒、秕粒、残病霉粒和杂粒。
2.2.2试芽
播种前15天,对精选后的种子进行一次发芽试验,非规范试芽率,发芽率需达90%以上,才能用于播种。
2.2.3晒种
播种前7—10天,选择晴天连续晒种2—3天。
2.2.4种子包衣
将种子用35%的多福克悬浮种衣剂(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药剂总量的10%)进行包衣,每100kg种子用1.5—2.0升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
2.2.5药剂拌种
用2%立克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防玉米丝黑穗病。
2.2.6浸种催芽
将种子在40℃水中浸泡8—10小时,然后捞出,置于25℃室温条件下进行催芽。每隔2—3小时将种子翻一次,约24小时左右,种子露出胚根后,置于阴凉处炼芽,待播种。催芽的种子一般不能进行药剂处理,以防危害幼芽。
3.选地、选茬、整地
3.1选地
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
3.2选茬
前茬优先选择大豆、马铃薯或肥沃的玉米茬。实施合理轮作,避免三年以上连作。
3.3整地
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旋、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三年深松一次。秋季深松(逐渐实现超深松)整地起垅,耕层要达到25 cm以上,做到无漏耕、捡净根茬。
3.3.1顶浆整地起垅
有深松基础,未进行秋整地的地块,早春土壤化冻14cm时,及时进行顶浆旋耕整地起垅、镇压。
3.3.2耙茬原垅种
上一年深松的大豆茬地块,可在春季耙茬后原垅种。
3.3.3镇压
秋深松地块,在早春土壤化冻5cm时,及时压磙子,播种前间隔压2—3次。
4.施肥
4.1有机肥
每公顷施入优质农家肥30—40吨(2—2.7吨/亩),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
4.2化肥
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实施秋季或春季分层深施肥。每公顷施用磷酸二铵135—165kg(9—11kg/亩)、氯化钾75—112.5kg (5—7.5kg/亩)、尿素225—337.5kg(15—22.5kg/亩)。磷钾肥的全部、氮肥的30%做底肥或种肥(施在种子侧下8—10cm处)施入,70%的氮肥在玉米7—14叶期时做追肥施入。缺锌地块,结合施底(种)肥,每公顷施硫酸锌15—22.5kg(1—1.5kg/亩)。定量施用所缺乏的其它中、微量元素。
4.3复合肥
可以施用与上述单质肥等养分含量的优质复合肥。
5.播种
5.1播种期
5cm地温稳定通过6℃时抢墒播种。
平原区约在4月20—30日;山区约在5月1—10日。
5.2播法
等距机播或埯种。土壤含水量低于20%的地块,催芽坐水种或滤水机播;土壤含水量高于20%的地块,可直接播种。选用“大满贯”晚熟品种的,必须催芽(坐水)适时早播。以追求品质为生产目的,越区选用早熟品种的,必须适时晚播。
5.3播深
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镇压后播深达到3—4cm。
5.4密度
紧凑株型耐密性强的品种,每公顷保苗5.25—6万株(3500—4000株/亩);平展株型品种,每公顷保苗4.5—4.95万株(3000—3300株/亩)。
5.5播量
5.5.1机械播种
每公顷播量30—42kg(2—2.8kg/亩)。
5.5.2人工催芽播种
依据质量每穴播1粒或每穴1粒2粒间隔种或每穴播2粒种子。
5.6镇压
播种后及时镇压。坐水播种地块,播后隔日镇压。镇压做到不漏压、不拖堆。
6.田间管理
6.1前期管理
6.1.1化学除草
玉米田播后苗前封闭除草配方(用药量按每公顷计算)
50%乙草胺2.25—3.0升或90%乙草胺1.4—2.2升+72%2,4-D丁酯1.0—1.5升对水300kg均匀喷雾。
6.1.2查田
出苗前及时检查,如发现粉种、烂芽、芽干要用催好芽的种子坐水补种。
6.1.3补栽
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催大芽及时补栽。
6.1.4管理
对田间长势弱的补种、补栽苗要进行提前、分次、多施肥等特殊管理。
6.1.5铲前深松、趟地
出苗后要进行深松或铲前趟一犁。
6.1.6定苗
4—5片叶时,按保苗要求每穴留1株,将弱苗、病苗、小苗拔掉,做到一次等距定苗。
6.2中期管理
6.2.1铲趟
头遍铲趟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
6.2.2追肥
结合趟地追肥。第一次追肥在幼苗长到7—9叶期,占追肥总量的30%;第二次追肥在12—14叶期,占追肥总量的70%。追肥部位距植株8—10cm,深度10—15cm。
6.2.3灌水
在拔节期、抽雄前期和灌浆期,如遇干旱要进行灌水。特别要加强通透密植栽培田块的水份管理。
6.2.4病虫害防治
6.2.4.1防治玉米螟
生物防治:玉米螟第一代卵始盛期(7月上旬),田间百株落卵1—2块时,放赤眼蜂灭卵。分两次放蜂,第一次放蜂7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总放蜂量为每公顷22.5—24万头(1.5—1.6万头/亩)。药物防治:将辛硫磷配成0.3%的颗粒剂,在玉米芯叶末期撒在喇叭筒内,每株2g,防治玉米螟幼虫。防治玉米螟必须做到联合防治。
6.2.4.2及时防治所发生的其它病虫害。
6.3后期管理
在玉米生长的后期,应采取必要措施促进早熟。长势过旺的田块可选用合格的化控剂产品适时喷施促控。8月上、中旬及时割除空秆、无效株、病株及大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对安全成熟存在危险或急于上市的田块在蜡熟后期扒皮晾晒,以促进成熟和加快脱水速度。
7.收获
7.1收获时间
9月中下旬玉米完熟期收获。活秆成熟品种适时晚收。
7.2晾晒脱粒
收获后的玉米果穗要及时晾晒脱粒。
7.3清粮
脱粒后的籽粒要进行清选、晾晒,降低籽粒含水量,达到国家玉米收购质量标准二等以上。
8.结语
总之,规范玉米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遵循科学规律,重视科学技术,执行科学规范,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从而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李君(1970~),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市阿城区舍利街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农作物高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