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甘南县第二中学 崔瑛黑龙江齐齐哈尔162100
摘要:作者在本文介绍了《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导入新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学习目标:1、朗诵本诗,体会“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特点。
2、通过把握“金柳”“青荇”“一潭”等意向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感受诗中体现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诗歌意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课前准备:印发导学案,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
学习过程:
一、 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离别”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充满牵挂、凄凉伤感的离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充满祝福、乐观旷达的离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充满向往、繁花似锦的离别……历朝历代的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凝聚成文学宝库中一件灿烂辉煌的珍宝——离别诗。而在这件珍宝上,有这样一道独特的光芒,属于它——《再别康桥》,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去品味它的独特魅力,去感知诗人心中的别样离愁。
二、 由学生完成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导学案第一项,学生课前已查阅相关资料。)
1、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名篇《偶然》《再别康桥》等。
2、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补充:新月派诗歌创作讲究“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如学生介绍内容未涉及“三美”原则,则教师加以点拨并阐释。)
3、感受《再别康桥》一目了然的建筑美:四句一节,字数大体相同,句式参差错落。
三、 朗读课文,感受本诗“音乐美”的特点。(导学案第二项,学生课前已完成。)
1、 初读正音。提读一名同学,明确导学案重点词注音,教师指导诗歌的节奏、停顿和重音。
2、 再读明韵。分组竞赛,变换分组方式读三遍,读出诗歌的韵律。从中感知“音乐美”。
读完以后,让学生谈谈音乐美的具体表现,教师明确:
①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
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回环往复。
3、 精读悟情。提读,找三四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示范,再让大家朗读感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同学们做自由展示,大家一起点评。
四、 赏析全诗,通过解读意象特征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感受诗歌的“绘画美”。(导学案第三项)
1、 明概念。
想要深入理解诗歌情感,还需通过诗歌塑造的意象来感受其营造的意境,进而品味境中之意,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材料摘自360百科)
2、 根据概念的解读,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对其特征加以赏析,并思考其如何体现
了绘画美。(学生已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此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形成答案。)
3、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每组分析一个意象,师生共同对该答案进行分
析评价,并得出结论。
金柳:嫩绿的柳枝,蒙着夕阳的余晖,以“新娘”为喻,独具匠心,更显康桥的美丽,让人向往,让人留恋。
青荇:油油的水草,在水底摇摆,“招摇”一词赋予其人的情感,似在挽留,移情于物,更显其不舍离开。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似天上虹在浮藻间,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精美,色彩斑斓,美丽梦幻,让人神往,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几个意象色彩鲜明,融情于景,意境优美,画面感强,品读此诗,如行走于画中,“绘画美”自在其中。
4、 梳理全诗的情感脉络。学生分小组探究,将情感变化过程理清,派代表发言,师生
共同研讨,得出结论。
明确:本诗共7节。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依依惜别。这里,诗人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4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第6节诗人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
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悄悄”比开头的“轻轻”更显小心翼翼,情绪更加浓重。
全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五、 背诵全诗。
在班内举行一个小型的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要求脱稿,配乐,有感情地朗诵。
六、 拓展阅读,印发闻一多的诗歌《死水》,进一步感受新月诗派的“三美”特征。
七、小结:“新月派”提倡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