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数学课堂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2月   作者:吴艳玲
[导读] 从教育的角度,数学课堂要留给学生的,正是生命化教育的三个层面:不仅有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还有更重要的是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人学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生命化数学教育最好的注解。生命化,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
         双鸭山市宝清县八五二农场小学 吴艳玲 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从教育的角度,数学课堂要留给学生的,正是生命化教育的三个层面:不仅有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还有更重要的是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人学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生命化数学教育最好的注解。生命化,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生命化    数学生活化
        在学生的心目中,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生活是他们永远的期待。多姿多彩意味着什么?意味课堂生活的生命化,没有“学生和老师”这一生命的思想、知识、人格的萌生、滋长、对话、提升、丰富、完善,就没有多姿多彩课堂的内在涵义。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由师生所构成的课堂就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和生命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以及情感的流动。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找寻到生命化的韵味:生活化,现实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生命化数学课堂的营造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和意义。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不断制造悬念,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学习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引导的。学生往往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及时介入,以保证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好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在方法上恰当引导,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可能性”时,两次的摸球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学生猜测、验证、交流中形成概念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原型,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事件再次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可能性现象的欲望。
        从教育的角度,数学课堂要留给学生的,正是生命化教育的三个层面:不仅有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还有更重要的是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人学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生命化数学教育最好的注解。生命化,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设计“植树问题”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通过课前活动,以春季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生命化的数学学习内容,决不是等同于现成的教材内容,而是要在学生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这样的学习内容,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视界,甚至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迎合了学生的期待,激活他们的兴趣和经验,引领学生完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学习自主建构”。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 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折射出的含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需要摒弃“他律”背景下的说教,而是彰显“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验。学生需要的是建构自己的数学,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去克隆、复制、模仿别人的数学学习。因此,从自己的现实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生命化的学习方式。我们说数学教育要成全孩子,首先就是要成全孩子的生命化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让数学课堂生命化》    作者:贺小虎
        2.《走进生命化数学课堂》  作者:陈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