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李清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3月   作者:李清
[导读] 以高效为根本目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如何在中学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计

          农垦江川农场学校   李清  黑龙江佳木斯154302
        摘要:以高效为根本目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如何在中学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语文文言文教学 少教多学 几点建议
    一直以来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但是这部重头戏在具体教学上上演的大多是一个模式,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讲解课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中学文言文该教到何种程度,不妨看一下中学语文新课标是怎样阐释的。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考察评价中这样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应当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呢?
        一、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以往老师授课往往是采用串讲方式,课堂上领着学生字字落实,老师口头解释,学生笔下忙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被完全挤兑不说,还极费时间,收效也不理想。我们要求学生在课下预习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有难度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提出疑惑,先在组内解决,组内依然不能解决的,上课时一并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二、教师讲解要少。
  讲解少是指一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要少,按45分钟一节课计算,那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同时还要注意有些内容不能讲解,即:(1)学生会的不讲,例如 “乃”字,学生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已经重点学习过,再次碰到就不必多讲了;(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弄懂的不讲,例如作者简介,课文相应的背景知识,简单的一词多义词语,古今异义等;(3)讲了之后学生听不懂的不讲,如虚词“之”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是课堂15分钟所能讲完的,则必须在学生掌握大量文言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讲解。
  有些内容又必须讲解,即:(1)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又不能解答的;(2)讲学生合作探究后仍然不理解的疑难问题;(3)讲易混淆易出错的问题、知识点等。
        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合作找答案而不是记答案。


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的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仅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而且学生在对话中分享了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了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要引导学生研究文言文学习规律。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关联又有差别,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些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知识的古今不同,这是关键所在。所以,学习文言文要“咬文嚼字”,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译文“直译”而不“意译”。文言文是书面语,与古白话不同,更有别于现代的口语,所以,古今学者都强调“读”。一是诵读,在正确的把握了字词句篇确切含义之后的诵读,更为重要。个人或集体的出声诵读,利于营造一种文言氛围,便于培养文言语感。二是熟读,“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三是多读,“读万卷书”,“熟读唐诗三百首”。此外,还要善于在应用中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四、是对文本的“文”要重视。
        在文言文中,影响学生成长的决不是哪个文言词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真正的重视一定是从文本出发,找到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的重心在于品味邹忌讽谏的艺术,我尝试这样设计: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召公谏厉王弭谤》在劝谏的方法、结果上有何异同,从而谈谈进谏成功的基础。但是在熟悉把握讽谏对象心理这一点上,邹忌要胜召公一筹。召公抓自然事物生动形象阐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危害,直接言明危害,而邹忌则运用自身经历来类比推理人易受蒙蔽的事实,只作启发,引导对方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讽谏的艺术上,邹忌更为纯熟,结果自然成功。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对“语文”的全面内涵的理解。不仅仅要关注语言的理解(文言到白话的翻译),还要重视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更要重视古代汉语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对提高语言素养的影响。只有这样,文言文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想要实现“少教多学”,真正做到高效,我们还要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