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双鸭山155811
摘要:本文是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学习水平:掌握。维度目标:结果目标。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这部分的学习为后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也为下学期100以内乃至更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所以,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十。本单元通过学生的操作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根据教材与课标我定的重点是:数11~20各数及读法,知道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难点:根据学情和课标我定的难点是: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学习目标:
1.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能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认、读11~20各数。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流程 :
一、新课导入。(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
先让学生说图意,教师再小结。(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问:图中有什么呢?(人、树、车…)有多少?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
二、新课展开。(22分)
1.数数。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猜一猜,有几根?
学生:猜。(10根、12根、…)
师:到底有几根?怎么办?
师:让学生数12小棒。(一根一根地数;两根两根地数;五根五根地数;…)
师:有什么好办法使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呢?
师生一起总结好方法。(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 )
接着练习数数,数到20.(指名数,同桌数)
2.数的组成。
出示例2:11、15说说各数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出示 19(一个十和几个一),再添上一根,现在是几根?(20)现在又够10根,怎么办?(捆成一捆)几个十?(2个十)
让学生拿出20根小棒捆捆。
(明白10根要捆成一捆)
师:“那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
3.数的顺序和大小。
①出示:12、14、16、17、18、19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数吗?”
②出示例3:读直尺上的数。
师:“观察尺上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③提问:15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
11比17大还是小? 13比20大还是小?
④看尺子,你还想说什么?(数的组成、各数大小比较等)
⑤连连看。练习十四第2题。(设计意图完成目标:1.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能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巩固延伸。(10分)
1.比一比: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
2.读一读 ( 第85页做一做2)运动会。 ① 请运动员们介绍自己是几号?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② 排队从小到大排列。(设计意图完成目标:1.能正确地认、读11-20各数。)
四、总结(3分)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师:找找生活中的数学,正等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呢!
五、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0个一是 10
一个十是 10
11 1个十和1个一 读作: 十一
15 1个十和5个一 十五
20 2个十 二十
教学后记: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知人知《11-20各数的认识》。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该属于学生从探索中学到的知识,就应该放手让孩子们从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总结,这样要比老师讲十遍效果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