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3月   作者:邓艳鑫
[导读] 本文是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
         饶河农场中学 邓艳鑫  黑龙江双鸭山155741
        摘要:本文是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流程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课文教学的要求有三项:
        (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第一项要求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学习内容是朗读;学习水平是掌握和运用,前提条件是用普通话。
        第二项要求是知识与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理解、分析、体味和推敲,学习内容是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水平是理解和反应,前提条件是通读课文。
        第三项要求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把握、获取,学习内容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主要信息,学习水平是理解。
         二、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都是阐述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学习本文,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更能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三、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而且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劣势: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四、重、难点:
        (一) 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教材分析中指出:“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情分析中指出:“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表要求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五、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概括文章要点,筛选相关信息。
        (二)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三)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六、教学流程:
        (一)预习交流(预设时间5分钟)
            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设计理念】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问题导学(预设时间10分钟)
        互动交流 展示成果: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理念】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学生独自思考—小组互动—班内展示)
        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
        (三)质疑达标(预设时间10分钟)
        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四)互动提升(预设时间5分钟)
        链接中考:“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来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设计理念】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五)归纳总结(预设时间10分钟)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段话,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50字。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描述物象   做出解释   推究原因   阐明意义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