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李双鹤 黑龙江双鸭山155811
摘要: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提出了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那么积极挖掘经典作品的时代精神就是提升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运用所学知识对文化现象做出不同视角的解读,才是真正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关键词:古文今用 历史文化视角
今天《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论语》这本书常读常新,这一切都源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这种思想可以穿越时空与时代接轨。
以《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为例,从中可以解读出三个“最早”。“最早的微课”、“最早的生涯规划”、和“最早的中国梦”,这些“最早”在今人看来依然意义非凡。
侍坐,就是陪长者闲谈,从情境上看,孔子他们席地而坐,气氛轻松活跃,学生们各自发挥所长,各自展示性格气质,达到了谈志向谈抱负的效果。所以可以说这是一堂“最早”的微课。
再来看一下《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中四名同学的生涯规划:率先回答问题的是子路,他给自己未来设计的专业是军事学,主修的科目是让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抵御外患,使人民勇敢善战;第二个起来回答问题的是冉有,他给自己设计的专业是经济学,主修的科目是发展国家经济让人民国家富足;第三个起来回答问题的是公西华,他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看来公西华给自己设计的专业是礼学,就是在祭祀祖先,诸侯会盟时,穿礼服戴礼帽主持礼仪。
最后我们来看------曾晢的生涯规划,曾晢的想法很浪漫,他想在春天和朋友们去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到此,四名同学在孔子的启发下,都为自己人生做好了人生规划。
那么,孔子最赞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谁的回答呢?居然是第四个起来回答问题的曾皙的那个“浪漫的人生规划”!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最早的中国梦。规划中曾皙将政治理想与个人修养融为一炉,而习近平说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体现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最深沉的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两者可谓一脉相承。
南怀瑾先生则认为,曾皙描绘的是"大同世界"中,"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的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论语别裁》)。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用上述“三个最早”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时代性的解读。
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有效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国学文化和中华文化。让学生的文化思想上得以提升。
除了古为今用的视角,跨学科的历史文化视角也可以用来探索经典的时代精神,使经典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篇经典古文就给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时代视角,那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该文章主要记述了儒家代表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并由此引起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用比喻的手法怀着深沉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诸子散文的学习,首先让我们了解我国先秦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在艺术上,还可以学习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
具体到《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片断,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所以,在《寡人之于国也》的解读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思路:如果时空穿越,历史给与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愿意成为梁惠王的子民么?在实际教学中,在对学生的引导中,学生与以往不同,给出了历史视角的解读。这种解读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层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很好地完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解读,具有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具体来讲,一般以往的课堂对文章的解读是:梁惠王在孟子眼里不够仁政,孟子借助一次对话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倡实行王道。可是,如果站在春秋时代的历史环境下,就会有全新的解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有学生认为:自古以来,黄河内和黄河东的广大地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尤其是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表里山河”。作为生活在此地的子民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百姓已经很“幸运”了。再加上“春秋无义战”,到了战国时代更是杀伐频仍,各诸侯国统治者对外争夺城池,对内残酷剥削。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并“在形式上和数量上”实行了仁政。这样看来,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梁惠王虽不是王道,却也是“尽心”施政,所以成为他的子民也是较好的选择了,也就是表示愿意成为梁惠王的子民,这样来看,学生给梁惠王“洗白”了。
综上所述,运用古为今用的视角,可以有效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热爱国学文化和中华文化。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变化解读视角,让经典流传。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解读时还要注意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语别裁》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