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学于生活、用于生活 ——有感于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李玉珊
[导读] “‘生活即教育’指教育是从书本到人生、从耳目到身心全顾,教育要通过生活,最后也要用之于生活
        内容概要:
        “‘生活即教育’指教育是从书本到人生、从耳目到身心全顾,教育要通过生活,最后也要用之于生活。”这一段精辟的阐述是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育来源于生活的鲜活见解。新时代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
         教育生活     生活化融为一体
正文:
        荷兰著名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发现和创造,即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形。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及参加的机会,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数感,让孩子们伸开双臂欢迎数学,进入数学天堂的大门。
        一.源于生活,关注已有生活经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1.课前分析调研
        虽然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学生,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课前的简单谈话,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学生生活经验重现,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及时作出课堂教学的调整。
        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着,而下面的学生早已听得不耐烦;当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时,学生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时候老师累得要命,其实学生早就会了;有时候老师认为学生早就应该会的可是学生却错得一堒糊涂。
        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上一节课之前,就需要想想:“关于这个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是否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它需要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采用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已有知识基础的分析可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问题来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必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修正“教学目标”和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查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
        2.课堂精心设问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处提出过渡性问题,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的支点,从而实现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转化。
        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时:妈妈有100元钱,要买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元?
        我问学生:“你们会买东西吗?买东西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时的学生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已经从平时生活中积累了许多购物的经验。
当学生抛出他们的想法——看物品的价钱。这时我马上提问:“看价钱做什么?”
此时此刻,同学们已有经验就会被激发,从中,我再让学生一同参与活动,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数学知识,让学生提高完整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于生活,活化静态教材内容。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取材范围较窄,有的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们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1.活化教材,变“假”为“真”。
        数学是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并发展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先准备了一些学具钞票、铅笔、橡皮、刀子、本子、毛巾等学具,并标上单价。在反馈训练时,我不是机械的出几道题让学生死做,而是让两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几名学生扮演顾客,让他们在买卖商品的情景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但没有感到枯燥无味,反而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较好效果。
         2.联系实际,增减内容。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根据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更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培养他们的数感。
        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文具、玩具、饮料、生活用品等等,让学生组成小组并合作开展分类活动。
        而在教学“找规律”时,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再通过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又增加了一组创造生活中的规律,蹦床栏杆、花坛、喷泉等。让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红一蓝的规律,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个圆柱形顶着一个三角形,再间隔两个圆柱形栏杆,再出现一个三角形栏杆的规律以及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蓝花间隔摆放的规律等等……。许多意想不到的规律,在合作探究中产生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提升了。
        又如,我们常在低年级教材中的练习发现出现了“回家”(得数相等)的练习题,当同学们发现有一只动物找不到家时,我让学生自己为这只找不到家的动物画一个家,这样,既让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欲望成正比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三.用于生活,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创造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过程,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使他们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神秘难懂,进而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在认识元、角、分后,我创设了“春游”这一情境。春游是一件让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当我提出问题:“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忙得不意乐乎,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验证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我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原来数学知识就是如此奇妙地运用在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中去,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联系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探索生动的数学问题,通过操作、画图、搜集和整理数据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不同答案,从中感受数学,领会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学生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学生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