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教学策略是提高疫情下初三学生复习活动形式灵活性与效果最佳化的重要措施,也对初三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及应试能力等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简要分析疫情下创新中考复习策略的必要性,在结合当前国内外疫情发展趋势及中考政策变化的基础上,为提高初三学生自主学习与中考复习效率提出一些新建议。
关键词:疫情;教学活动;中考;复习;策略
虽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许多省市已经公布初三学生具体开学时间及中考时间,但也有部分省市继续延迟初三学生开学时间,鼓励老师组织实施中考复习线上教学活动。与原先课内教学相比较而言,线上教学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对初中生考前复习的指导督促作用也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应积极创新线上教学模式,调整中考复习计划与复习策略,为提高初三学生复习效果与中考成绩等奠定了基础。
一、复习基础知识
老师根据中考时间、中考提纲、初三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等来制定复习计划与复习内容,明确不同年级教材的复习重点、难点及常考点,帮助初三学生明确基础知识复习方向。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将教材知识点进行统计串联,帮助初三学生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提高了初三学生考前复习的系统性、整体性与条理性,初中生可以从班级微信交流群中下载保存并时常浏览学习该文档。
例如,在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时,老师与初三学生共同设计以“碳”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按照课题数量与内容来决定该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主要包括碳的性质、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的制取三部分,围绕这3个一级分支再次进行细化与补充,其中碳的氧化物可以划分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随后再详细介绍其性能形态等特点。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了该单位知识的总结与提炼,让初三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该单位重点知识,帮助初三学生快速准确并系统的复习,从而提高了其基础知识复习效果。
二、查漏补缺
初三学生在复习教材基础知识之后,系统学习文言文、现代文等不同文体阅读方法的训练,掌握更多不同文体写作技巧,并利用专题测试等方式来了解自己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了其基础知识查漏补缺效果[1]。
例如,在复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老师在与初三学生一起复习完基础知识之后,老师根据该单位重点知识与常考知识来设计5到7道问题,并经这些问题制作成专门的PPT,上传到班级化学微信交流群,初三学生独自思考与自主回答问题,等初三学生写出问题答案之后再公布正确答案,引导初中生对比自己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初三学生明确其基础知识体系的漏洞。同时,也可以对初三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物质构成等多方面的专题测试,帮助初三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其复习结果,给初三学生一定的压力与紧张感,避免了初三学生因在家学习而放纵自我等情况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初三学生复习内动力与复习质量。
三、加强综合训练
老师利用网络平台查找并下载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中考试卷,也可以用手机、照相机及电子扫描仪等设备将其所拥有的纸质版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转变为电子试卷,并利用电子邮箱、班级微信交流群等途径将电子试卷发送给初三学生,要求初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试卷,老师既可以要求初三学生统一将试卷答案发给到指定邮箱或平台上,由老师进行打分,也可以在初中生做完试卷之后,将答案发送给初三学生,让初三学生自行对照,锻炼了初三学生书写速度、解答能力及心理素质,进而提高了初三学生应试能力[2]。
例如,在复习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相关知识后,老师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中考试卷中摘取与酸和碱相关的问题,并将其进行整体汇总与分类,以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初三学生,按照课堂做题、现场解答的方式来帮助初三学生对往年中考难度形成初步认知,同时,也加深了初三学生对该专题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随后,老师设计中考模拟电子试卷,让初三学生在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试卷,让初三学生用手机将考试答案进行拍照存档,并将其发送到老师指定的邮箱内,老师对其答案进行打分点评与分析,了解每一位初三学生的解题、应变及创新能力,这既可以营造紧张的复习氛围,也提高了其对考试时间与做题速度的把控力,更对其复习效率与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小结
分析疫情下网络教学的优缺点,通过复习基础知识、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及运用小组学习法等途径来提高初三学生中考复习效果,锻炼了初三学生解题能力、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等,为初三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党评文.疫情防控不放松 教育教学不断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1.
[2]黄勇.“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施[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8.
[3]谭福鑫.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数码设计(上),2018,(1):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