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克时艰的当务之急,要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智慧环境下的“空中课堂优势,解决应急之举。克服概念教学的“灌输式的”教学弊端,实现人人走得动的目标。教师智慧导学使得人人跟得上,实现核心概念教学的再提升。
关键词:智慧环境;核心概念;智慧导学
一、提出问题
2020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打乱了全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节奏,更迅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事智慧学校环境下教学的师生也只是勉强应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既是战疫之举,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的应用展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那么,智慧学校环境下教学的教育人,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研究的优势,更有效的开展智慧环境下的“空中课堂。当前,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智慧平板,更别说体验智慧课堂,学生们只能在各自家里,和遥远的讲台上讲课的老师网络相连,主要传播方式,也只能利用现代网络上的空中课堂,视频教程、直播网课,以及上传电子课本,课件、有声读物等。那么,实现“停课不停教”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智慧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就此话题展开,以期给还在摸索中的师生一些借鉴。
二、 智慧学校环境下开展“停课不停学”的思考
当下效果不错的教育在线平台都不错,比如:钉钉的“空中智慧课堂”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师在线授课,学生可以文字留言交流,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发言,布置课堂作业并收到反馈情况。然而这些技术手段也只是辅助教学,能否达到在学校面对面授课的效果,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类似“警惕直播的课堂让学生的发展受伤,让课堂革命倒退”的声音不绝于耳。是的,网络课堂教师们无法目中有人,授课“灌输式”的教学成为了常态,准确的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大桶、大容器”,完全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这不是他们倒退,而是他们被逼无奈!那么利用好网络平台的智慧作用,尽力克服不足,应该成为停课不停学的着力点之一,设计出特色课程,优化学本课堂的呈现形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1.智慧的开展教学,让概念课走得更顺
智慧环境下智慧的开展“不停学”,对概念课来说,就是让所有学生基本技能的“学”都能齐步走,设计有效的任务单使得上网课学生走得顺 。
又满足不同学习差异学生的不“齐步走”的学,培养学生概念学习的自主学、个性学和创造性学[1],不让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课堂”、“人灌变为机灌的课堂”,努力攻克这一时期概念课中立德树人的难题。做到疫情并不耽误孩子们学习,也不会因为“网络的课堂”造成更大的学生发展的遗误。
2.开展智慧的导学,让所有的学生跟得上
教师课前发布导学案,前2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以问题、任务为导向,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2]。明确本课自主学习的目标,在“特色学案”的导引下阅读教材,体悟文本,理解概念,尝试辨析概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累困惑。后20分钟教师围绕核心概念的知识点(内涵及外延)、易错点、典型例题进行讲解。遇直播高峰,通信拥堵,网络信号不好,不能直播时,录制片段教学短视频传到群,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安排时间下载观看。看完后做针对性习题,将解答回传给教师进行学习反馈。教师就回传中所暴露的典型问题(没思路的、出错率高等)录制微课再传到群,学生自行观看纠错。
3.实现智慧学校环境下课堂直播的建议
看到某地有老师直播过程中出现弹窗,因内容不适合学生导致课堂无法继续的事情。老师们在直播的之前,一定要确保电脑不会跳出弹窗,电脑不出现与教学无关的内容,避免尴尬,保护好自己。几个细节请老师们要注意:(1)直播过程中尽量不打开网页,因为很多网页会出现不可测的内容。(2)不要使用360浏览器,因为有很多弹窗,安装火绒杀毒并开启拦截功能。(3)不要一开机就开始直播,因为很多弹窗都是在开机后几分钟内出现。将自己电脑桌面清理干净,不要教学无关的文件和软件,电脑桌面只用默认的或者风景类的,尽量不要放个人和家人的照片。(4)本节课教学内容提前拷贝到桌面或者在桌面建快捷方式,如果用到视频或者音频播放器,提前清理播放列表或历史播放记录。(5)直播前退出不必要的聊天软件等,直播完毕后记得退出直播平台,很重要!若用了摄像头,也要关了(6)巧用互动工具,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相较于线下课程,线上授课更需要关注学生专注度的问题。所以,要学会使用平台上的各种互动工具,时不时来个小互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结束语:非常时期的教学,迫使智慧学校环境下的课堂需再上一个台阶,探寻网络平台实现智慧环境下教学的效果,对概念课的教学的实施更加的有效,尤其是对核心概念教学的突破,更能够发挥智慧环境的优势,创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能学的优越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立环.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数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研究,2018(29)/B(10).
[2]王春玲,崔伟.智慧学校环境下初中数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