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杨忠
[导读] 想象力是学好语文必备的要素,本文以笔者执教的两则课例进行探析
        【摘要】想象力是学好语文必备的要素,本文以笔者执教的两则课例进行探析:运用教材,启发学生的想象,用想象构建语言;运用教材,展开学生的想象,用想象落实语用训练。
        【关键词】 激发   想象   素养   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无非是将从很多方面观察得到的景物或者感受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意象或者新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扶着教材迈开语言训练的步子,把学生头脑中静止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语言。
        下面,我以统编教材中《观潮》和《现代诗两首》为例,谈谈我以这两课为例,引导学生打开想象大门的教学策略。
        一、以诗歌的自由激发想象的天地
        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想象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的壮观景象,我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课文练习中刘禹锡的诗句《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配乐朗诵后,孩子们初步获得了大潮来时的壮观印象,但画面的立体感、层次感并不鲜明,请孩子们和我一起合作表演潮来时的景象。我配以动作把潮来时波涛汹涌的情景表现出来,孩子们根据我的动作指挥,通过朗诵把潮来时的壮观表现出来,并联系我刚才表演的动作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表演后顺势出示潮来时的录像,孩子们如临其境,对潮来时的感知和想象得到了画面上和声音上的印证,想象如归泉之水,找到了融合沉淀之地,这个时候,他们对于潮来时的感受就更生动更丰富了。此时,抓住孩子们情绪高涨的发散思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恰到好处,把笔者写的一首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歌出示在屏幕上,并朗诵出来:
        如鲲鹏击水/你从远方涌来/似猛龙出海/你腾空而卧/舞动的白练/蛟龙不缚/溅起的飞花/云霄爆破/如千匹战马/浩荡如歌/似万面鼓声/雷霆大作/翻江倒海起漩涡/齐声鸣唱浪淘歌
        接着出示音乐,要求孩子们读这首诗歌,很多孩子读完后,脸上流露着豪迈高昂的神情,这是诗歌的魅力,它无形中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投射到了孩子们的心灵,这种情感的渗透晶莹剔透,激发了孩子们张开再次想象的翅膀,这时,我鼓励他们:潮来时的景象这么壮观,我们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来写一首我们喜欢的诗歌,大家看看屏幕,(屏幕投示:白线、白浪、水墙、战马)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写了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用这些景物再造想象,写进自己的诗歌里,你们发挥想象,白线、白浪、水墙、战马像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景物的特点用诗歌的节奏写出来,就是一首浪潮歌。
        孩子们开始练笔,笔者帮助孩子修改后,展示几个孩子的诗作,让全班朗读,孩子们在读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想象力,也唤起了语言运用的热情,最终促成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也达到了利用诗歌这一特殊的形式来培养孩子们写作兴趣的目的。
        二、用想象打开随文创编诗歌的大门
        课文只是个例子,“迁移”“拓展”是文本的活学活用,是举文本之“一”而反其“三”,让学生在读课文时,除了“走进去”,还“走出来”,想象画面对于四年级的儿童来说并不陌生,如何在想象中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构建画面,凝练自己的语言,并尝试创编属于自己的诗歌就需要老师巧妙地引导并抓住契机。
        教学《现代诗二首》之前,谈话导入,让学生想象一下放学后老师目送同学们离开学校的情景。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还记得你们读一年级时,老师在放学时目送你们回家时的目光吗?现在回想起来,这目光里有什么?
        生:这目光里有关爱。


        生:这目光里还有担忧。
        师:老师的目光里还有很多东西,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回忆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等下我们边学《秋晚的江上》,边仿照作者一起来写写《放学的路上》。同学们先读一读《秋晚的江上》,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师:诗中说归巢鸟儿倦了,它们为什么这么疲倦?
        生:也许是在外面寻找食物累了,也许是在外面学飞翔累了。
        师:你能从自己的实际去想象诗中的内容,说明你在读诗时找到了好方法,那就是走进去,想开来。来,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读了这一小节,联系自己的实际,如果让你以“放学的路上”为题,你们想到了怎么写自己吗?
        生:诗中说“归巢的鸟儿”,我就写“回家的孩子”,诗中说“尽管倦了”,我就写“虽然累了”。
        师(打断):为什么不用“尽管”而用“虽然”?
        生:不能相同,相同的话别人会说是抄的。
        师:不错,你很会察词观句,也懂得与众不同,这就是仿写诗歌的方法,诗中说鸟儿“还驮着斜阳回去”,谁能接着写下去。
        生:我写“仍背着书包回家”
        师:鸟儿是自己想把斜阳背回去的吗?
        生:不是,是太阳快下山了,斜阳照在鸟儿的身上。
        师:孩子们还记得目送你们回家时老师的目光吗?想想,这句可以怎么写?
        生:可以写成“仍背着老师的目光回家”。
        师:这么一改,诗中可供想象的内容就丰富了,我们再来看看这只疲倦的鸟儿,它做了一件好有趣的事,来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鸟儿回家时“双翅一翻”,那你们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生:我们会“蹦跳着转弯”
师:好一个“蹦跳”,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你们的活泼可爱,鸟儿把“斜阳掉在江上”,那你们一转弯——
生:把老师的目光留在了树后
师:好一个“留”字,写出了老师对你们的关爱,秋晚的江上
那“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你们又该怎样写老师的目光?
     生:变成了斜阳,照在我们回家的路上
     师:不错,这样一改,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就写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自己创作的诗。
总之,诗歌是语言及思维的源头,其创编在于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支架,给学生方向的指引。指导学生在进行大胆奇妙想象的同时,立足生活,条理清晰、有趣地叙述出来,让诗歌创编成为吹燃孩子思维和言语火花的微风。
【参考文献】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白永红.根据声音编童话故事的创意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9(1.2):114-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