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初探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陈小明
[导读] 国内课改虽然一直在推进,但是影响范围主要是城镇学校
        摘要:国内课改虽然一直在推进,但是影响范围主要是城镇学校,农村小学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着众多问题。在农村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理念落后、教学过程统一化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就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革新教育理念,学习现有的先进教学方法理论,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对师生课堂定位、教学设计等内容进行改革,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近些年,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1]。但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其原因既包括教师自身缺乏革新优化教学模式的意愿,又包括部分小语教师对农村地区的教学认知存在偏差。在教改背景下,小语教师应当基于实际教学条件,合理学习并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课改成果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习先进理念,融合不同教法
        要改革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先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学习丰富多样的先进教学方法[2]。在互联网时代,虽然农村地区的教师难以去其他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但是依旧能够从互联网上搜集到当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城镇学校的实践论文成果。例如,教师可以注册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网站的账号,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搜索相关的文章,或者基于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搜集实践成果论文。通过学习文章,教师可以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提升专业素养。在拥有足够的教学方法理论基础后,农村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就能够基于现实情况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农村小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没有体现是常见的问题。受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没有足有的学习能力与动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而导学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语文教师可以将导学案与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针对学生能力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任务目标,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小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力与能力,使小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为例,农村语文教师可以年级语文组为单位,共同为学生设计优质的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使学生在课前便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然后在课堂上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可以设置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任务为:“了解课堂内容”、“画出课文生字词”[3]。这种任务十分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能力完成。然后教师可以再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更高层次的任务,如“正确、流利的读好课文”、“读好角色的语气”等。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各个小组在课前互查预习情况,然后汇报给教师。教师应当重点鼓励完成预习任务的小组成员,将他们树立成榜样。随后,语文教师还应当结合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减少自己的讲解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展示自我,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协作。如,教师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要求开展朗读活动,即同桌互读1-5小节,并注意同桌是否读对。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或者是同学读错的字词,教师再给予矫正。在这样的课堂上,语文教师主动减弱了自己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且在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表现出来。
三、重视问题导学,实施差异性教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现实存在的,也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忽视的。要提升农村小语教学的质量,小语教师就应当重视问题导学的作用,在课前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并在课堂上以点名的形式提问有能力回答问题的学生。由于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农村小语课堂中,差异性教学难以完全实施[4]。而利用差异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大部分班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与引导,再搭配合理的评价,教师能够在小语课堂上部分实践差异性教学。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爬山虎的脚》为例,这是一篇内容较为简单,但是教学目标较难实现的课文。例如,“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目标,而“学习作者观察爬山虎的方法及作者的表达方法”则是较难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导学案设置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点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最终以差异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脉络,总结课文行文结构。例如,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阶段”,导学案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什么,并将课文按自己的理解分成不同的部分。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先点名后进生回答问题。后进生需要回答的问题较为简单,即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什么,总结课文各部分内容。随后,教师再点名中等生回答问题,问题是分析作者是如何细致的描写爬山虎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适当的引导。如:“我们人有两只脚,而爬山虎有多少只脚呢?”学生回答“有六七只”。教师再以引导总结:“原来作者是从脚的数量来详细描写的!”在教师的示范启发下,其他的中等生能够快速找出作者的其他表达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首先便需要教师革新自己的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才能够结合所在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并融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性的解决表现出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小学语文的课堂改革主要途径依旧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定位,即教师需要尽可能减少自己占据课堂的时间,将学生作为主体。
参考文献:
[1]何永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1):101-102.
[2]张金霞.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2019(32):115-116.
[3]夏丹丹.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以六环教学模式为例[J].考试周刊,2019(62):56.
[4]胡向婷.整合双师优势,提升教学实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双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19(07):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