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动手操作/让课堂和谐高效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期   作者:李丹
[导读]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律性较差,数学教材又缺乏故事性
        摘要: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律性较差,数学教材又缺乏故事性,课堂上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既要通过设置课堂情景、操作实践、游戏等适应学生天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思考,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才能做到动静结合,构建和谐的课堂,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操作;高效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更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数学本是枯燥无味的,想要让低年级学生专心致志地上好一堂数学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每上一堂课,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别,精心设计动手操作,动静结合,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给整堂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个性好动,坐不住,而且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的探究学习则要求学生应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因而,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顺利完成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如,我在执教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9时,先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画了什么?(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我让学生分四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再汇报。有的说:9+(6)=15,所以15-9=6,有的回答:“我们用摆小棒的,先摆出15根小棒(一捆和5根)要去掉9根小棒,5根不够减,就从一捆里面拆开,拿走9根,还剩下1根,把剩下的1根小棒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那么我再引导学生得出
        想: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此法为“破十法”。
        有的学生则选择用连减的,我也让他们派个代表上台演示:先摆出15根小棒,要去掉9根,因为单根的只有5根,不够减,就把1捆的拆开,再拿出4根,还剩下6根,所以15-9=6。这是用连减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安排动手操作,可以让开发学生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说明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人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发展的起点。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学习更加形象。例如,在教学新人教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即认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我先安排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把这些准备好的物品带到课堂上来,接下来以四人为一组,给带来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对自己能按要求从家里带来物品,心里已经有种自豪感,而且指尖上的活动更是让他们不亦乐乎,他们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再让他们进行小组汇报,他们更是勇跃举手,生怕自己没有机会汇报自己的成果。课堂上举起的小手真多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汇报着,最后教师再引导总结:“这些物品都是立体图形,可以分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在操作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过程。


        三、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发展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譬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在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之后,学习简单的计算,再让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在这堂课上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购物。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些物品,如作业本5角,橡皮擦3角,尺子1元,键子2元,转笔刀8元,玩具汽车28元,文具盒12元,同时给每个小组发一定量的儿童钱币,出示游戏规则:“每个小组都有上台购买的机会,可以拿刚好的钱数,如果没有刚好的,该怎么办?如果谁钱拿得准确,东西就归他所有。”同学们一听,兴趣高涨,又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拿了刚好的钱买走了他想要的东西,如有个同学想买一个文具盒,他可以拿一张10元和一张2元的人民币,另一个同学则拿了2张5元的和一张2元的人民币;到了后面出现问题了,同学们犯愁了,想买一辆玩具汽车,可是手上没有刚好的钱数,怎么办?他们小组讨论着,后面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原来可以拿3张10元的人民币来买,售货员还可以找给他2元,这也是一种好办法。也由此得出结论:付出的钱-应付的钱=找回的钱。学生在活动时,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各司其职,有的同学负责出谋划策,有的同学负责拿钱买东西,有的同学负责设计买的方案等,在整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也培养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以动制静,相互结合
        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偏于好动,会不时地开小差,要么摆弄自己的文具书本,要么转身跟身边身后的学生讲话,甚至不自觉地站起来。然而数学的课堂要动静结合,“过静则生呆、过动则生乱”,因此,所以我们必须在一节课上既有动又有静,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比如一节课的开始,以诙谐的语言或生动的故事导入,先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在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数学思考,容易走神的时候,教师要抓紧时机再让学生动起来,开展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注意动静交替,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找规律》,刚好碰上快到六一儿童节,我有规律地布置了教室,张灯结彩,形成浓厚的六一联欢会,先是让几个同学围成一圈跳跃入场,学生一下子兴趣高了,很快地融入其中,通过观察发现同学们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一男一女),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寻找教室里的规律,学习理解规律。然后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用所学的方法来涂联欢会入场券,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最后小组再表演有规律的声音、舞蹈。这样“动—静—动”结合,既避免了形式上的热闹,又打破了以往那种传授式、枯燥的学习。由于教学环节的创新,张弛有度,往往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之间配合默契,师生互动和谐,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最高效。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一堂动静结合的好课是很重要的。指尖上的活动是儿童的智慧,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数学课堂本是枯燥的,如果课堂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想动手、会动手、善动手”——最终达到“手脑并用”,完成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预期目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课题《巧用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率》课题编号编号:ZJKYKT2019-277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