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孩子的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 ,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读写;策略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写景状物作文是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作文之一,也是学生觉得最难写的作文。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也觉得写景作文难教 ,不管教师如何指导 ,学生就是写不出好的文章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写景课文、 写景段落、 写景句子作为指导材料,详细讲述写景状物作文的要领并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写景状物作文水平。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写作的例子。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选材模仿、谋篇模仿等训练,还可以从观察、分析、立意等方面引导学生模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讲清每篇文章的模仿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两方面。
一 、语段摘抄、听记、默写、仿写。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任何技艺的习得,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语文教材中的写景文章一般都文质精美,其中有很多具有典范性的语段,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及时地引导学生摘抄、听记、默写,并通过诵读体悟、仿写留存在学生个人的语言仓库里,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写景课文《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课堂上,在学生感受银杏树、枫树的颜色美、形状奇,水果、菊花的惹人爱及这段的构段方式后,我及时的让学生把这段话进行默写。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当堂动笔写一处景物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借用了这个段落的表达结构。写出了这样的段落: 秋天的果园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柿子红啦,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他在风中摇啊晃啊!摇来了秋天的凉爽。香蕉黄啦,黄黄的香蕉像一个钩子,勾走了夏天的炎热。葡萄妹妹变得更美了,她穿上紫色,红色,青色的外衣,在秋风中频频点头。可见,学生在听写语段的过程中,把握了结构,磨砺了语感。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摘抄、听记、默写、仿写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为习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领悟写法,迁移运用
薛法根老师曾这样说过:读写结合的“法”究竟在哪里?就隐藏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目光聚焦在“写”上,在学生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规律后,教学生迁移运用。
(一)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
教材中很多写景类文章构思独特、布局谋篇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
如《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写什么,更把重点放在探讨文章是怎么写的——总分总结构、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不同特点写,接着让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写出景点,并巧妙地模仿其中的过渡方式使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把文章写生动形象。
(二)多角度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一些常用手法。老子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句话强调了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为了解决学生不知怎么把景写美的问题 ,我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以下几种写景常用手法。
1.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写景文章中是最常见的手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常见修辞包括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设问、反问。为了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我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如:口头仿句训练 、 笔头仿写句子或段落的训练。只有强化日常训练,学生在写景状物时才能运用自如。
2.多感官观察,多角度描写
“多感官观察 ,多角度描写 ”是指作者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对景物进行观察 ,并把观察到的景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有序描写出来 ,这种手法在教材许多写景名篇中都有运用。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辨认出这种手法。并有意识加强笔头的仿写训练。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瀑布的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从视觉、听觉、自己的感受三个角度写的,其中运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取景的观察方法。然后布置了一篇小作文《秋景》,要求学生运用多感官观察,多角度描写秋天的景色。由读到写,很好的进行了结合。
3.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作文中,学生平时只会孤立地写动景或静景,这只会使文章显得平淡和乏味。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我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就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写景动静结合的妙处 。如在教学《火烧云》时,我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火烧云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的壮观景象,让学生深切体会写景动静结合的妙处。然后让学生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手法来写《雾》,达到方法的迁移。
4.大胆联想,虚实结合
许多学生在写景状物时只是把自己看到、听到、嗅到的原原本本地搬到作文本上,不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所写景物,没有血肉,缺乏表现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名家是如何展开联想 ,做到实景与虚景相结合的。如教学《黄山奇松》中的“迎客松”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富而奇妙的联想。作者由“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这一景象联想到“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正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的手法。你还能像课文这样写黄山上的其它松树吗?学生进行仿写。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也是写景状物常用的手法之一。如《桂林山水》,文章一开头就拿大海、西湖和漓江进行对比,突出漓江的静、清、绿。用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对比,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写作,学生就会自然把习到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摘抄、听记,句段、篇章结构及修辞等方面的仿写,有利于学生在不断阅读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习得语言及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景状物作文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2]东野广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596(14):60.
[3]冯莹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16(14):29-,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