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对外界事物做出一定回应,而语言是回应他人以及外界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理解力、表达力,能让他们在语文课本中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也是提高学生智力、思想水平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的选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对提高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能力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促进小学教育的优质发展。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能力;能力提高;方法研究
前言: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作文是一个拉分环节,而提高作文得分的方法是通过不断的阅读素材、积累知识,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无论是对中、高学生来说,还是对小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永远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且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也提出要广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者,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山大的背景下,博学多识,往往能比别人更胜一筹。
1感悟语言,提高语感能力
语言是进行情感交流、传达意思的途径,这就要求在对语言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不仅要体会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还要体会别人所传达的感情,尤其对于诗文类文章来说,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大多比较隐晦,不能够直观感受到,这时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感悟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他们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展开对文本的分析,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记得有一位学家曾说过“语文课程的开展,在于语言的传递,从传递的过程中,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另一位学家曾说“语文课程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只有当他们对语言的感觉被培养出来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或者传达。”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将语文学科的价值发挥出来,达到真正教学的价值,让学生能够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就需要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这也是阅读教学开展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朗读、默读,培养语感,达到感悟语言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节内容时,有一段这样的内容:“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在进行讲解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重点突出对哭泣动作的词语讲解,如他浑身颤抖、拿起手掩盖哭泣、握紧拳头、紧闭双眼等的动作词,通过对这些词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还原这一画面,并感悟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再如,当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节内容时,有一段这样的内容:“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在对这句话进行讲解时,可以着重强调“一根”、“一个”这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词所表反映出来的小女孩的处境,以及她所经历的凄苦和悲凉。
2方法恰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无法完全控制外界对自己的诱惑,那些新鲜感无时无刻不再催促着他们向未知靠近,所以,展开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且无论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阅读方式的实施过程中,都要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前提。但考虑到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点不同,所以教师在对阅读方法进行选择时,要运用巧妙的方法,化解这一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阅读产生兴趣。
其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在课前,教师可以用富有趣味性的导语作为开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猜谜语的形式,也可以是设置悬念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展开的教学,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手段的趣味性对于提高阅读兴趣也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转化教学方式,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感受。最后,现在的小学课堂里,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也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有些学校会引进提高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如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1+X单元整合教学”探索课堂里教师对学生阅读学法的指导,是一种语言积累和方法的运用。其理念就是最大可能的实现“课内大量阅读”。本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则,在不增加学生和老师负担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实现课堂改革,真正实现课内大量阅读。通过学习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重在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里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越来越高的阅读兴趣,爱上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可以突出对文中“一张”、“两把”、“一盏”等词语的讲解,显示出周恩来总理房间摆设的简单,再通过对“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讲解,能够展现出周恩来总理生活俭朴的一面;通过对总理办公室条件简陋,与工作繁忙进行比较,能够体现出总理的无私和伟大。这里运用了对比式的教学方法。
再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时,可以重点突出对“如何飞”、“如何夺”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这一事件发生的经过有所了解,更能帮助他们快速领悟文章主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同类文章时,一定要紧扣文章题目。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文章,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尊重体验,提倡个性化阅读
对于阅读来说,是一个较为开放性的话题,有的人愿意阅读,有的人不愿意阅读,且阅读内容的选择也大有不同,因此,尊重个性化阅读就显得很重要。同时,无论阅读的结果能否对学生自身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否,都应注重阅读体验的过程,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且,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自身或者事物进行思考的过程,能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熏陶、智力得到发育。
对于教师来说,阅读行为的培养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活动,且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选择自己实践阅读行为的权力,且每位学生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认知不同都会对阅读行为的实践效果造成影响,这是教师无法决定的。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引导,引导他们阅读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书籍内容,或者是对提高自身能力、思想有帮助的内容,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
在传统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注重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而不注重对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会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且阅读兴趣也不高。但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各层次教育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追求“真情实感”。换句话说,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再只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讲解,而要求学生体会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进而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的深意。但其实这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因为尊重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能真实的走进课本、与课本进行心灵的沟通,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且还能深刻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含义,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解、感悟。否则无论要求学生阅读多少课本量,最终也取不到理想效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开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作为语文学科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影响着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对其余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发挥自身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探讨、不断研究,以最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来促进他们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22.
[2]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9.